王廉:特色小镇发展将经历4个阶段

19.06.2017  11:23

  王廉/文

  按:王廉先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城市化问题专家,也是资源配置设计专家,曾为国内外多个新城设计运营方案和定位,被认为是前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出色设计者。《中国城市经营》月刊首次刊发本文,以飨读者。

  一、什么是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不仅在形态、内涵、方式上要特,更要符合常态:满足就业、旅游、创业、宜居等功能。没有“常态”,“新常态”如一些高大上的东西就有可能是“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中的特色城镇打造,经历了常态的工业和商贸业立镇、产城合一,今天更发展到城镇综合体到城乡田园综合体的“新常态”(相对前者),这一常态与新常态演变过程,是城镇化从工商业兴城转变为服务业引领。 工商业城镇 → 产城合一 → 服务业主导 ,这种模式今天固化在了国土与政策全覆盖立体尊重发展上,也可以是说中国的600多个城市、2800多个县区、4万余个乡镇,需要成千上万个特色产城游社、非行政化特色小镇支撑区域与城镇化建设,从而14亿人口都能过上或享受到城镇化生活。“特色”也就成了时代主题。纵观国内外特色城镇发展史,莫不如此。如日本有7万座寺庙,称得上宗教文化特色城镇的大约千个;美国诸如民谣等称得上特色小镇也有上万个,是以税源为特色进行的规划。特色小镇从发展愿景看,常态是提供乡村更多的城镇生活,新常态是重要竞争力组成部分,收益的是未来,需要特在内涵、特在形态、特在个性和活动平台上。

  二、中国应该发展怎样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基于二三产业兴起的“普遍城市化”,以及一二三线城市主导的“大中城市的城市化”2个阶段,从普、从专再从特的,也可以表述为普遍城市化、专业镇,再到特色小镇的演进过程。只不过这一段将跨越行政区划小镇到社区式小镇,形成全覆盖趋势,以产城游社融合广泛推进,是大中城市郊区化、中小城市社区化、乡村产业化的过程,也是城市红利转向乡村的划时代拐点。

  从中国实际出发,按照国外发展特色小镇的经验教训,到2030年,中国估计应该发展不少于5万个以上特色小镇。从城镇化进程和大中小城市正态分布与居民需求,太多太少都不利于人口疏密与全民城镇化生活。如法国号称镇的有36000多个,美国以税源划分的特色小镇社区也有3万余个,总之,各国成功经验不少,但教训也不吝啬。如法国500人亦设城镇,显然过密,达不到资源有效利用;美国至少1/5特色小镇也不太靠谱;日本的一些文化小镇是家族供养的,如何利于且可持续发展有经验也有教训。其实,发达国家发展特色小镇,亦走过圈地阶段、产业同质化阶段。如美国曾经有150多个硅谷,其小镇模式近百个,1/3也没有发展起来,人口少,产业空心化是两个硬伤。中国发展特色小镇应当避免或减少这些伤痕,那就是一业为主,从1.0~4.0特色小镇,一步一步,用二三十年,当成事业来做,方可成功。

  三、特色小镇拟按4个阶段设计建设

  特色小镇的“品种多样”,前途不在“”上,而在“”上,这个“”就是产业色彩、文化色彩与竞争性项目长效特色。一般特色小镇可以从特色到主题发展阶段即可,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特色小镇则可以按4个阶段设计和建设:光有“”只是迈入城镇形态与产业行业初级阶段,只是入了行,还必须确立十年中计的主题,也就是说主题小镇是成长的立业阶段,要有竞争力强的项目和运作能力;个性小镇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至少有十年以上颜值的项目设计建设对标,其竞争项目应该有十年以上的收益预期;最高阶段是平台小镇,目标是打造话语权。这个阶段是特色小镇最具文化培育难度的,也是最难的。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按照成长规律一步一步推进,分阶段打造。

  发展建设特色小镇,至少是30年使命,是不太可能速成的。因为特色小镇是城市化进程中,从大中城市主导转向城镇乡村即产城乡游社融合主导,是城镇化转折转型时期,策划、开发、建设都要有建设田园新城的耐心和精准设计,否则功亏一篑,因短视而走了滑铁卢。

编辑: 邹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