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头村的变迁

01.02.2016  12:37
犁头村的变迁

——省水利厅帮扶清远阳山犁头村纪实

林龙勇 粤水轩

  “过去大雨一来,整个农贸市场肯定被水淹,水深可达5至6米,每个店铺门前都备有防洪应急沙包,以求自保。自从省水利厅工作组驻村后,水患问题解决了,沙包也没用了,生意也好做了” 清远阳山县犁头街农贸市场日杂店老板戴应酬深有感触地说。

  戴应酬说的,是犁头村群众梦寐以求盼望解决的犁头街农贸市场“年年大雨年年内涝”问题,也是省水利厅扶贫驻村工作组为群众所办的众多实事之一。

  2013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省水利厅扶贫工作组进驻阳山县岭背镇犁头村,开展对口扶贫工作。

  3年来,省水利厅充分运用自身行业特长和优势,带着感情与责任,对犁头村实施精准扶贫。厅党组书记、厅长林旭钿多次深入犁头村调研,部署和检查扶贫工作,其他厅领导也深入犁头村,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处级干部则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对帮扶。3年来先后筹措帮扶资金1175多万元,在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帮扶贫困户、保障民生等方面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使犁头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38多元,比2012年增长106%,村集体每年稳定收入超过10万元,全村已基本脱贫,圆满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扶贫目标,各项扶贫考核指标在驻阳山县的省直帮扶单位中位列前茅,犁头村因此实现华丽蜕变。

  村民用上自来水。邹锦华 摄

   发挥优势治水患

  贫困,就像人得了病。扶贫就像医生看病,先号脉、查病因、去病灶。

  工作组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走家串户,遍访村民,深入了解犁头村的现状、困难和群众诉求,与村民、村干部分析犁头村贫困的原因,探讨脱贫的办法和措施。

  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工作组深深感到犁头村水利设施落后,“遇水浸、缺水旱、饮水难”的水利短板问题,是制约犁头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群众长期盼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于是,工作组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省水利厅帮扶阳山县岭背镇犁头村三年总体规划》,把治理水患、补长短板作为扶贫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水利行业特长和优势,做好水文章,同时把帮扶省定77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以及实施村道硬底化建设、贫困户泥砖房改造等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说干就干。工作组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犁头街农贸市场“年年大雨年年内涝”问题,作为治理水患的突破口,筹资50万元进行整治。

  工作组四处奔走,多方协调,先后组织勘测、设计、施工人员进场开展治理……,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完成了横穿犁头街农贸市场的排洪渠的清淤、清违、清障、拓宽和护岸加固工作,解决了群众梦寐以求盼望解决的内涝问题。

  据在犁头村市场经营10多年猪肉生意的陈义兴回忆,“犁头村市场的排涝渠道因多年得不到整治,每逢大雨就会出现严重内涝,洪水可以轻易地把我们的猪肉冲走,损失很大,所以下雨就担惊受怕。现在工作组把排涝渠修好了,我们就放心做生意了”。

  日杂店老板戴应酬说,过去每间店铺门前都备有一大堆防洪应急沙包,洪水来临时,可以拦洪水、保店铺。排洪渠整治后,就不见内涝洪水了,沙包也派不上用场,许多店铺已把沙包撤走,多谢工作组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

  排洪渠整治初战告捷后,工作组乘势而上,投入资金453万元整治农田排干渠道,先后整治干渠20条,长10.6公里;支渠36条,长10.6公里;排水沟5条,长8.2公里;维修加固拦河陂头1座,渡槽1座,分水闸8座,涵洞10处,有效解决65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筹资40万元修复水毁基础设施,筹资89万元改造扩网,与镇政府合作为 18个自然村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已有近300户村民已完成自来水入户安装工作,用上了“放心水,方便水”。

  犁头村黄坳自然村村民李阳华说,他在广州打工多年,用惯了城里的自来水,回到家乡后没有自来水,感到十分不便,做梦也想喝上自来水,如今,在工作组的帮扶下,他家已装上自来水,圆了自已多年的梦想,非常感谢工作组。

  工作组扶持建立百香果种植基地。邹锦华 摄

   壮大产业拔穷根

  犁头村(行政村)下辖18个自然村,有1420户5943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5514元,为当年全省人均水平的59%,其中,省定帮扶贫困户有77户283人,人均纯收入仅3300元。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仅为1.2万元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

  为了增加村民收入,工作组通过多次调研论证后,决定为犁头村发展种植业,引导村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种植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百香果,让村民通过发展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2015年初,工作组在塘口村建立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由工作组负责种苗、化肥供应,扶持积极性高的农户种植百香果,通过以点带面和建立激励机制,带动其他农户种植。

  本网在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看到,基地由一排排水泥杆和铁丝网而构筑的悬空大网组成,百香果树顺着铁丝网生长,长势喜人,每棵树上已挂果5~10个不等。

  示范基地种植农户黄波说,他在工作组的支持帮助下,已种百香果12亩,2015年第一次挂果,收入保守估计至少5000元以上,以后每年的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收入也会成倍增加。

  为了增加百香果的销路,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工作组通过多方努力,引进清远三农果业有限公司,通过该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与种植户直接签订收购协议,建立稳定的收购和增收机制,保障种植效益,使农户、贫困户有稳定收益。

  由于示范基地的带动、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让群众看到种植百香果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种植百香果的群众越来越多。

  犁头村黄屋村小组黄黎文,听到工作组扶持村民发展百香果种植,于是他租了18亩土地,在工作组的扶持下,全部种上了百香果。“如果顺利,我种的18亩百香果以及发展其他农副产品,每年收益可以达到5万元以上,”黄黎文满怀信心地说。

  如今,种植百香果的农户呈星火燎原之势,短短几个月,全村种植的百香果达150多亩,工作组为此筹资20多万元,免费发放种苗1.8万株,肥料40吨。

  “发展种植业,符合当地实际,种植百香果,门槛也很低,只要愿意,每个农户都可以种植,这对增加村民经济增收,拔掉穷根,实现脱贫致富,意义重大”,工作组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在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工作组筹资23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家畜养殖业,每年通过举办种养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班,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为犁头村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持。

  工作组帮助村民发展种植业,种植百香果。邹锦华 摄

   着眼当下看未来

  为了增强犁头村的发展后劲,提高扶贫成效,工作组在帮扶工作中既着眼解决犁头村当下的实际困难,又注重未来发展。把解决现实问题与未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尤其在文化教育、转变观念、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颇费苦心。

  ——扶贫先扶智。大力扶持教育事业,提高犁头村青少年的文化和技术水平,增强脱贫致富本领。筹集15.4万元,资助贫困户子女共48人次,完成高中以上学业。筹集4.9万元向犁头中学、犁头小学共270名学生捐赠学习用品。筹集8万元购买一批电脑赠送犁头中学。省水利厅巾帼志愿队筹集2.4万元和募集2000册书籍,分别赠送给犁头中小学及520名学生。筹集8.6万元支持犁头中、小学建设硬底篮球场2个。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组织2批次在校优秀大学生到犁头中、小学进行教育帮扶实践活动。

  ——转变“等、靠、要”思想观念。为了转变村部分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等惰性思想和观念,激活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工作组改变过去扶贫“包打天下”的做法,采取“谁积极,帮扶谁”措施,推进各项工作。

  经过硬底化改造后的村道。邹锦华 摄

  犁头村下辖18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都渴望修一条硬底化村道。2014年9月,挂山村小组首先向工作组提出资助申请,把通向该村700多米的村道实施硬底化改造。工作组当场表态:可以资助,但不包办,村里也要筹资筹劳,并处理好用地纠纷等民事问题。

  工作组通过与村民干部协商,作出2项决定,一是由工作组负责资助村道硬底化改造所需的120吨水泥,并协调与邻近大竹山村小组发生的用地纠纷问题;二是由挂山村小组43户120多名村民自筹8万多元,并出工出劳,共同实施村道硬底化改造。之后仅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村道硬底化改造,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耕作。

  邻近村群众看到挂山村在工作组的扶持下完成了村道硬底化改造,很羡慕,纷纷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也要像挂山村一样,对村道进行硬底化改造。

  面对其他村要求村道硬底化改造申请,工作组一视同仁,也采用相同的补助标准和办法,扶持各个自然村完成村道就硬底化改造。

  在激励机制的引导下,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踊跃参加村道硬底化建设。目前,犁头村下辖18个自然村的7000多米村道,全部实现硬底化。

  而对各自然村的村道路灯安装,工作组也采用激励措施,每安装好一盏路灯,补助300元。目前,已有5个自然村完成村道路灯安装。

  工作组负责人指出,采取激励机制,村道改造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 目的是逐步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观念,激活内生动力,这不仅对当下推动村道改造,还是对未来致富奔康,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入股小水电稳定村集体收入。为了增强犁头村未来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防止脱贫后返贫,工作组想方设法筹资100万元,支持犁头村入股小水电站,每年通过小水电站分红,有一笔稳定的收入来源,用于犁头村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同时筹资10万元,支持村委会建设光伏发电站,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犁头村村支书邱为民说,入股小水电站和建设光伏发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稳定收入超过10万元,对我们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巩固扶贫成果,作用非常大。

  新建成的犁头村办事处服务大厅。邹锦华 摄

   保障民生促和谐

  “我现在已买了新农保,并住上做梦也不敢想的新楼房,感到很开心,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工作组的帮助”,年近70岁的贫困户陈建坤含着泪花,说出他的肺腑之言。

  为了使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生活有保障,有病能得到救治,工作组通过多方协调和努力,先后筹资12.46万元资助834人参加新农合和523人参加新农保,协助符合规定的157户家庭申请纳入享受国家低保政策对象;筹资196.7万元资助57户贫困户完成泥砖房改建。筹资4.5万元慰问低保户、五保户和困难党员114人次;筹资3.9万元为犁头村70岁以上老人投保意外保险,使犁头村困难家庭得到生活保障和减轻因病负担。

  同时,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筹资65.2万元实施犁头村委会办公楼改造工程,新建村卫生站、村民家庭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村民阅览室、村民文娱活动广场等场所。筹资38万元支持山塘村小组建设“美丽乡村”。筹资4万元购买多媒体设备,完善村委会办公设备。筹资11.7万元购买村、户垃圾收集桶,使犁头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加大公共服务产品投入,加强基本保障,增加普惠民生,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对提高扶贫成效,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工作组负责人说。

  一朝面貌变,源于三年功。经过工作组3年的艰苦努力,犁头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5514元,增加至2015年的11938元,翻了一番多;村集体收入从1.2万元提高到10多万元,增加1 0倍多,57户贫困户由破旧泥砖房搬进崭新楼房,犁头村实现华丽蜕变,犁头村人民从此走出贫困窝,踏上奔康路,去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