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难民后裔和艺术家等无偿参与公益片拍摄"谢谢上海"

27.08.2015  18:01

  图片说明:在以色列死海的沙滩上,人们用“谢谢”旗帜表达对上海的感谢。

  “二战期间,两万多犹太人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逃至上海避难,我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只想说,谢谢!”昨天,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创作的一部象征两国友谊与合作的公益宣传片《谢谢上海》,在虹口犹太难民纪念馆首发。犹太难民后裔们高举着用汉语、希伯来语和英语三种语言书写的“谢谢”标牌,向上海和中国人民在他们“处于历史最黑暗的时刻”所给予的情谊与友好道声感谢。

  二战期间的上海虹口是一个“开放港口”,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愿意接纳犹太难民的地方之一,成为犹太人理想的避难所和避风港。犹太难民与中国当地居民和平共处,相互邀请对方到家里参加家庭庆祝活动、开办社区学校、犹太会堂、剧院和咖啡厅,并创办报纸,组建各式运动队。

  战争结束后,大多数犹太人离开中国,移民至以色列、美国和澳大利亚。在这些上海犹太难民中,涌现出了美国前财政部长迈克·布卢门撒尔、知名商人肖尔·艾森伯格、作曲家奥托·约阿赫姆等一批著名人物。

  “我们永远感谢你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谢谢!”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也出现在宣传片中,他在2013年曾参观虹口的犹太难民纪念馆,了解那段“黑暗又温暖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约有三分之一的犹太人被纳粹残忍谋杀,我们对在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表示悼念,我们也将永远记住那些在我们最困难时期给予帮助的国家。当所有的城市关闭了给犹太人避难的大门,上海张开双臂拯救了近三万名犹太难民,这是非常强烈、鼓舞人心的记忆。

  在宣传片中,上海友好城市海法市市长尤纳·亚哈夫在海法当地举起“谢谢”标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约翰·奥曼教授在他的数学公式中写下“谢谢”,以色列著名魔术师海滋·丁在点燃的纸牌中变出中文“谢谢”……包括在上海难民区长大的犹太难民、以色列普通的孩子们、科技领域专家、学生和艺术家等都无偿参与了宣传片的拍摄。

  “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不管在哪里,大家都很愿意表达这份谢意。最终我们的素材可以把片子拍到四小时,但呈现给大家的只能是这一分钟。”《谢谢上海》公益宣传片筹划者、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柏安伦介绍,从萌发创意到编辑剧本,《谢谢上海》的制作共耗费了四个月,以色列海法市、死海、特拉维夫市等地成为了“最美的背景”。

  “制作过程中,不少画面都是临时拍摄,却进行得异常顺利,以色列人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在最黑暗的时刻施以援手,我们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柏安伦透露,以色列也会将影片送至世界各地领馆和驻外机构,通过外交渠道和网站扩大宣传,“目的是在世界各地宣传以中友谊。”(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