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感念

03.11.2014  12:46

  邻居王大伯生性开朗,外向健谈,是街坊聊天的“主力”。闲来无事聚在一起,大伙都喜欢和他侃两句。

  八月十六那晚,皓月当空。几位邻居凑到一块,搬了张八仙桌到顶楼赏月,将自家的月饼、蜜柚、糖果饼干都拿了出来摆满一桌,天南海北地边侃边吃起来,不亦乐乎。王大伯吃完晚饭也溜达了上来。

  不过这回王大伯却一反常态,不仅没像往常一样积极地煲水端茶,就连人家递给他的月饼,他也连连摇手拒接:“放着吧,谢谢!”王大伯一脸严肃地端坐旁边,静静地听别人谈笑风生。

  不多时,王大伯的孙子晨晨跑了上来,胖乎乎的双手拿来了他平素喜用的大蒲扇。这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王大伯居然用右脚脚趾将蒲扇夹了过来,来回摇动。

  为什么不用手呢?周围的人都露出了不解的神情。可是大伙碍于情面,都没有说出心中的疑惑。

  一个晚上,王大伯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直至离开时,才让小孙子把蒲扇带走。人家倒的红茶都凉了,他都没有端起来喝一口。老人家今天是不是犯了什么症状,或者心里头不愉快?

  禁不住好奇之心,第二天,我将王大伯的反常之举告诉他的儿子阿忠,原以为他会大吃一惊,不想阿忠一笑,轻描淡写道:“习以为常了!”我爸这个毛病早几年就发现了,起初我们以为患了癔症,后来发觉每年的中秋那段时间他都这样子,过后又恢复了正常状态,我们就没当一回事了。"

  阿忠顿了顿,继续说:“我爸之所以这样做,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为了纪念我的奶奶。”“什么?纪念奶奶?”我听得一头雾水。

  “是的。”阿忠肯定地点点头,打开了话匣子,他的表情很淡然,仿佛在述说遥远的故事——

  王大伯的母亲杨顺娘5岁那年,被同伴玩耍时推倒的火炉烧伤了双手。在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下,经过抢救,虽保住了性命的她从此只剩下四只手指头。

  双手残疾的顺娘在不幸面前没有低下头。她不仅要炒菜做饭打扫卫生,还在农忙时节到田里干活。插秧割禾做不了,她就挑水担肥、驶牛耕田,干起活来丝毫不逊常人。最辛苦的是给孩子缝补衣服,双手健全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她遇到的困难——手指不够用,硬是借助牙齿和嘴的帮助,一针一线地将烂衫破鞋补好,粗糙的手上不知被针扎了多少个孔。

  顺娘用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换来家里的日益丰实。虽然她没有文化,却深谙处世之道,经常用客家人的土语教导儿子:“吃饭食米,说话讲理”;“打铁自己把钳,种地自己落田”;“能大能小算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这些话不仅蕴藏生活哲理,还饱含处世智慧,王大伯一直铭记在心,传承践行。

  由于积劳成疾,57岁的顺娘在中秋之夜因急性心肌梗塞逝世。回想母亲的一生都是在操劳忙碌中度过,却从没享过清福,王大伯不禁心中有愧。从那时起,他就在每年的中秋期间禁闭自己的双手,深沉追忆母亲的辛苦劳累与恩情。

  听完阿忠的一番话,我的眼眶一阵灼热。原来,王大伯是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感念母恩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