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淡季” 请你来献血

01.08.2018  11:55

爱心市民在献血。(资料图片)

大洋网讯 每年7~9月的暑假,都是“献血淡季”,暑期各大高校陆续放假及天气炎热、台风及降雨等综合因素影响,广州采血量会明显下降,血液供需存在一定的矛盾尤其是血小板,由于来源不易、储存时间短等原因,更容易短缺。昨日,广州血液中心呼吁更多的爱心团体和人士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同时,关于血液的各种误区,广州血液中心的专家为大家一一澄清。

血小板

广州市每天血小板需求量大

广州血液中心的专家介绍,在血液制品中,由于来源不易、储存时间短等原因,血小板更容易短缺。机体内,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在小血管破裂处,血小板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并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在临床上,血小板主要用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恶性肿瘤化疗后、各种创伤等大出血患者的救治。尤其白血病患者很依赖血液制品,由于抗癌药物的副作用,患者的血小板数经常会降得很低,如果缺乏血小板,就算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而一袋血小板往往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据统计,广州血液中心2017年采集约6万余个治疗单位,平均每天采集将近200个治疗单位,虽然广州地区的千人口献血率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位,为千分之25.9,采血量也居除北京外的第二位,但相比广州临床需求量,采集量仍相对不足,特别是血小板。

血小板来源不易 贮存时间短暂

尽管现在科学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但是目前血小板不能人工合成,只能依靠爱心人士的捐献。大众对捐献全血的认知比较多,对血小板的捐献认知明显不足,或者完全没有听说过捐献血小板。

捐献血小板需要专用的机器设备,献血者的血液在经过严格消毒的密闭管道中循环和分离,捐献机采血小板均采用一次性无菌耗材,捐献时间也较长,一般需要1~2小时。

捐献血小板筛选条件严格,限制条件多,对献血者献血前的血液检测项目有十项:血型检测、血红蛋白(Hb)测定、转氨酶检测、红细胞比容(HCT)、采前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HCV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HIV抗体)和梅毒试验(syphilis)。运用专门检测仪器,对血液样本进行严格的筛查。

目前血小板保存为22±2℃且要持续振荡保存,以防止血小板聚集凝固。尽管如此,血小板的保存时间也只有5天。由于血小板的保存期很短,血液中心不能进行大批量的采集,每天均要有不同血型的献血者才可能满足临床的需求。

血液中心专家呼吁,“你的一次行动,就可能挽救一个生命,很多人不知道,这世界上有一群定期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一直默默为他人的健康筑起爱心护盾,积极捐献血小板,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药神”。”

血液成分使用的误区

输全血最好?

目前,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血站所采集的血液,均从符合献血者健康体检要求的健康人群当中采集而来,采集的血液经离心分离后,临床上常用的血液成分有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

有人认为全血比较“”, 含有各种血液成分,有输血指证的患者输全血比较好。这是一个误区,全血一旦离开人体,就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血液在2~8℃的条件下保存后,除红细胞以外,其他成分功能都有部分丧失,起不到治疗作用,此外,不按指征使用全血,极可能引发输血时的循环超负荷。

成分输血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在于较全血输注有很多的优越性。第一,治疗效果显著。成分输血的原则是确定患者缺什么成分补充什么成分,将全血中的某种成分分离、纯化得到高浓度、便于保存和运输的血液制品,把多个献血者的同一种血液成分混合成为有效的治疗剂量,给缺乏这种血液成分的患者输注,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输血越新鲜越好?

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生理功能。红细胞制品的种类很多,常用的制品包括悬浮红细胞、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悬浮红细胞是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红细胞制品,临床上需要输血的患者大约80%以上是补充红细胞改善缺氧。

有时医生会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患者和家属要求输新鲜血液,他们认为输新鲜血好,而且越新鲜越好,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其实新鲜血液更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因为各种成分抗原性强,并且含有大量存活淋巴细胞,易引发严重的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此外,因为受检测条件和检测能力的限制,经血传播疾病的检测“窗口期”始终难以避免,而未能检测发现的传染源如: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在4℃保存72小时便可完全自行灭活,因此使用热乎乎的新鲜血会增加传播疾病的风险。

血浆可以补充营养?

血浆是血液的非细胞成分,约占全血容积的55%~60%,主要制品包括新鲜冰冻血浆和冰冻血浆,两者的主要用途是补充凝血因子, 近年还用于血浆置换、人工肝等治疗。

民间的谣言输血能补充“营养”,可以提高蛋白、增强免疫,主要指的就是血浆。血浆中含有一定量的凝血因子、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这些成分对维持循环胶体渗透压,保持血容量,增强抗感染和修复能力,纠正凝血障碍所致的出血方面确有一定的帮助,但血浆中一些有效成分的种类及含量都有限,所含治疗性有效成分的浓度低、纯度差,远不如浓缩制品的浓度和纯度高、 疗效好。但临床上还存在部分医师对血浆成分的合理使用及血浆滥用的风险认识不足,在思维上还存在“安慰血” 的影子。在患者治疗效果差时就考虑输血,加深了公众对血浆的误解,也加大了血浆的不合理输注量。此外,血浆是去除了红细胞的血液,仍然具有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同时由于血浆中所含有的异体蛋白,还会造成受血者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大量使用同种异体血液后,难免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抗体积累还会阻碍进一步的输血治疗。

冷沉淀过度使用

冷沉淀是由新鲜冰冻血浆制成,其中主要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粘连蛋白、凝血因子ⅩⅢ等。主要作用就是补充凝血因子Ⅷ、vWF、纤维蛋白原、因子ⅩⅢ等。冷沉淀主要适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ⅩⅢ缺乏症病人,有时也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等病人的替代治疗。

但是由于部分临床医生没有了解其成分,对输注指征不熟悉,输注效果评价有误等的原因,只要出血量多,就盲目使用冷沉淀进行止血,造成冷沉淀不合理输注。其实这只是治疗的一个方面,现在也有专门的凝血因子浓缩剂取代了冷沉淀作为补充凝血因子的来源,如第Ⅷ因子缺乏的甲型血友病,可以使用基因重组八因子、人血冻干八因子替代治疗。并且由于冷沉淀没有进行病毒灭活处理,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发生输血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不断增加。

撰文/信时记者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