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率先引进粤曲茶座的江城酒楼

04.08.2014  19:23
昔日辉煌的江城酒楼原址如今被两户人家用做文化用品批发店铺。

江城酒楼旧址。

  记者在市区寻访阳江老字号时,正在河堤卖文化用品的60岁市民陈先生指着河堤路23号一间三个铺面楼高4层颇有气势的大屋对记者说,这就是民国年间很有名气的“江城酒楼”。昔日辉煌的江城酒楼原址如今被两户人家用做文化用品批发店铺。

  江城酒楼有一段很不寻常的故事。民国初年,阳江城人沙英词和城西那西人冯焕南二人合股在阳江城今河堤开设江城酒楼。不久,又有西濑苏姓人入股,经理一直由沙英词担任。

  随着民国初后社会的安定,阳江的经济出现了复苏的景象,江城酒楼抓住机会,推出了一系列的菜式,如四热荤(雪影藏龙,风卷明珠,蓬莱仙岛,金钱蟹盒),红烧大裙翅,一品扣婆参,江南百花鸡,八宝葫芦鸭,冰花豆沙肉,美点双辉等等。其中还有两道看门的“招牌菜”——煲8~10个钟的“鸡汤煲大生翅”,“明炉烧全乳猪”(也称“猪仔宴”),深受食客的欢迎。一时间,前往江城酒楼就餐的人很多,生意一直很好。

  其时,阳江城一些商场常做月会,每间商场月月都订12人一席的酒席,吃“猪仔宴”,风气很盛。这种月会酒席计单很多被江城酒楼拿了过去。

  1926年,阳江城举行“娘妈出游”,江城酒楼办了一桌“小满汉席”的高级筵席,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冷荤大菜,咸甜美点共计60多道,人们从下午4时入席一直吃到晚上10点多。这样,江城酒楼在阳江地区很有影响力。

  广州沧陷后,广州不少厨师逃难到阳江求职。其时阳江城的饮食业竞争日趋激烈,江城酒楼抓住机会,收留了一批广州厨师,发挥他们的作用,将广州菜式和阳江菜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广州厨师建议,广州一些酒楼边饮茶边欣赏粤曲已很盛行,酒楼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江城酒楼采用建议,率先在阳江地区办起了第一家粤曲茶座,曾有新月儿、徐柳仙、半月安等粤曲名伶到江城酒楼唱茶座。“到江城酒楼听粤曲饮茶”成为当年阳江人的生活时尚。这一招,江城酒楼在阳江城众多的酒店中异军突起,形成特色,使江城酒楼不论其规模、出品,还是服务、环境都不亚于当时广州的酒楼。

  1956年,江城酒楼参加公私合营,成为阳江县饮服公司的一员。改革开放初期,江城酒楼重新引进粤曲茶座,同时引进录像放影业务,饮食生意一直红红火火。上世纪九十年代阳江城区扩大,商业中心转移,江城酒楼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