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呼吁全社会学学谦词敬语
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从学谦词敬语开始,可以不说“您”,但不能不说“请”、“你们好”、“麻烦大家”和“对不起”等等。
日前,笔者应邀参加世界语言大会。一出车站,几个大学生志愿者的语言便吓了我三跳:你们是开会的吗?吓我一跳;你叫什么,自己在这儿找(递过一张纸),吓我二跳;在这儿等吧,还有两个呢,吓我三跳。由于是参加语言大会,便想到志愿者语言应该讲究点儿,便发了微博,善意提醒。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就是说孩子们没什么大错,只是不大会说话而已;说小不小则是由此事我联想到很多场合、很多时候和当着很多人的情况下,不会用谦词敬语的不仅是孩子们,还包括许多大人们。于是,我感慨说:不怪孩子们,怪大人,怪家庭,怪学校。
谦词敬语就是用礼貌的语言自谦和敬人的话。汉语中用于自谦的,称为谦词;用于对他人表示敬意的,称为敬语。例如,我们在交流中,常用的谦词有“家父”、“家母”、“舍弟”等,这是用“家”、“舍”来谦称自己的父母、弟妹。“令”则是敬语,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称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的儿女可用“令郎”、“令爱”。
与此相对,谦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称自己的看法为“鄙见”、“愚见”、“浅见”等。
谦词敬语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包含了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规范,还体现出人内心的敬仰、修养和所受的教养。
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谦词敬语经过几千年积淀,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我们当然可以做必要的简化,也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做些词语调整,但谦词敬语所表达出来的对人的尊和敬的精神实质是毫不过时的。当下各地重在保护文化古迹这样有形的文化遗产,也应当继承如谦词敬语这样的无形文化资产。
我们应当看到,谦词敬语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远不止礼仪规范。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还是寄托情感的外在表达,更是不同群体之间情感认知和理解沟通的桥梁。我们常说的医患关系、警民关系、师生关系、官员和公众的关系等等有些紧张,如果双方多使用谦词敬语,我们的社会会减少许多冲突和矛盾,和谐许多,美好许多。所以,学谦词敬语不仅仅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事儿,还是现实社会迫切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我非常赞赏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谈谈老规矩》,该题目紧贴社会现实需要,解当下之所急;同样,正因为如此,我在语文版教材中将谦词敬语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让学生记住并且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以加强这方面的熏陶。
在此,我呼吁全社会学学谦词敬语,尤其是大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从学谦词敬语开始,可以不说“您”,但不能不说“请”、“你们好”、“麻烦大家”和“对不起”等等。
(王旭明-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