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立群:成语节目尚缺乏对成语内涵的挖掘
资料图:王立群
中新网北京6月11日电(上官云) 近日,知名学者王立群新作《王立群智解成语》出版。11日下午,王立群接受记者电话采访并分享写作初衷,畅谈对历史文化的一些看法。他认为,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内蕴的传统文化对现实极具借鉴意义,但当下却存在“成语滥用”的现象,而一些成语类节目的盛行固然对成语普及具有很大好处,却仍然缺失重要一点,即未能充分挖掘成语自身内涵。
部分成语类节目尚缺乏对成语本身内涵的挖掘
自八年前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以来,王立群一直主讲中国古代史,2014年初新作《无冕之皇吕后》出版后亦曾表示会继续解读历史人物,因此,《智解成语》的推出让不少读者疑惑其为何转换研究方向。王立群则表示,这并未偏离他原来的写作轨道,成语和历史密不可分,是历史事件提炼总结的成果;而部分成语被滥用,也是其写这本书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尽善尽美’一词为大家熟知,但在一些宣传语中,‘尽’字被同音字‘晋’替代,这的确达到商家期待的效果,但‘误导’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王立群举例道,这对辨识能力尚不够发达的孩子来说,很可能会传播错的知识,因此亟需矫正。
《智解成语》的出版的确赶上时下盛行的“成语热”:央视举办成语大会,河南卫视力挺《成语英雄》,地方媒体举行成语类比赛……这在当下电视文化节目中成为非常突出的类别。但在王立群看来,这些文化活动的形式以默写、成语接龙为主,固然对普及成语有好处,但缺少重要的一点,即对成语内涵的挖掘。
“包括现在市面上出版的一些成语大全之类的书,均侧重单个解释成语,形制与词典类似,缺乏与社会现实的关联。”该现象让王立群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即用何种方式让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以更加主动的态度了解成语。
明星“道德失范”不应完全归咎于传统文化缺失
在研读成语的过程中,其中体现的古人智慧给王立群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内蕴丰富,尤其成语数量众多,最常用的也要数以千计,但遗憾的是,目前对这些资源的传播仍然是个大问题,于是,新书变成了他的“试验田”。
“我自己做了一点尝试,使用一组成语讲解一个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比如与吃有关联的将之归为‘舌尖上的成语’,借此将成语释义与现实相结合,提升公众阅读成语的兴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让中国文化资源为现实服务。”王立群表示,成语中体现的不少传统文化和智慧对当代生活极具积极影响。
王立群以目前一些中国明星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为例阐明自己的观点。近日来,文章出轨、李代沫吸毒事件、黄海波嫖娼事件等频频发生,不少学者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缺失。王立群分析,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道理,但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传统文化。
“国外明星也频频发生类似事件,并不能判定是传统文化缺失吧?这是一种热点社会现象,更多的关涉道德自律问题。”王立群肯定的表示。
区分历史题材影视剧与历史类书籍不能“一刀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醉心,归根结底来自于王立群对古代文学专业的热爱。王立群说,历史上并没有自己真正欣赏的君王,“他们的身上多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只能是我在解读的时候尽力客观公正,将他们还原成一个普通的人来看待。”
《史记》是王立群最为欣赏的史书。原因在于这部煌煌巨作保留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体现出鲜明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而能够把历史著作写的如此具有文学色彩非常困难。王立群说,在这点上,司马迁做的很到位。
学术研究之余,王立群也曾涉足影视剧,如曾担任高希希拍摄的《楚汉传奇》历史顾问。针对观众对时下历史类影视剧的指摘,王立群解释,拍电视剧是一种文学创作,与学者写历史类书籍有很大区别,原因就在于前者是文学传播,而历史书籍的撰写则需站在大众历史的角度,严谨求实的态度必不可少,“我们要特别重视研究文献,没有文献只能注明推算。但是电视剧除以文献做依据,还可以适当进行虚构,这在文学创作上是绝对允许的。”
王立群强调,固然目前有一些历史剧戏说的成分较浓重,但影视剧与历史知识的传播拥有不同的规则,不能拿一个“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文学可以虚构,但历史不能。”
“如果找我拍摄历史题材影视剧,我就一定会推掉。”王立群调侃,“我是教书的,这个干不了。也没有哪个投资人会青睐我,那样估计都不能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