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后代水北王氏:惠郡乔木一门多贤

29.02.2016  19:01

水北王氏宗祠坐落在北湖公园内。

  水北王氏在惠郡落担开基900多年,诗礼传家,重农桑,端士习,隆学校。900多年来,王氏族人或农耕渔猎,或置业经商,或从教为官,或投笔从戎。居者独善其身,士出为国为民而尽责尽忠,犹古木之森森。自元入明至清三朝,据不完全统计,出有官品的朝庭命官多达20多人以上,这也使得水北王氏有“惠阳之乔木”的美誉。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明朝靖难之役的忠臣王度。当然,水北王氏的名人还有众多,此文择其二三以记之。(上篇已于2016年2月22日在《东江时报》A08~09版刊登。)

   王礼可

  受君命6旬出仕 含哑冤殒井明志

   王礼可 (1319—1385)

  是水北王氏的十一世孙,可谓当时的才俊,德才声望均高。但他对世事有着清醒认识,在“时人皆以仕进为荣”元代中后期,他坚持乱世不宜出仕。可他骨子里又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在天下太平的明初,63岁高龄的他接受“君命”出任福建汀州知府,在任勤劳,受民爱戴。只可惜,“政绩将成,以疚终于官”。族谱记其卷入冤案,在任殒井,享年67岁。

   乱世不出仕

  王礼可,字仪廷,元郡(惠州府)廪生,曾祖、祖、父为元代惠州府三仕。

  得家族遗传及受家风熏陶,王礼可“状貌丰伟,度宽志弘,自幼读书。六经子史,匪不周览,善为文章诗赋。事亲竭孝养之道,交友笃信仪之诚,居丧尽葬祭之礼”。(明官休乡人周克谦撰礼可行状文《故中顺大夫福建汀洲府知府王公行状》,下简称《行状》)。

  当时惠州正处元朝中后期,朝廷重视教育,郡邑举用士人之风盛行。“时人皆以仕进为荣”(《行状》)。而王礼可对当时的时势却有较清醒的认识,以为元朝政治失衡,各地反元斗争纷起,值此乱世之时不宜出仕。故“以韫迹藏用,退隐于罗浮”(《行状》)。

  不过,王礼可德才声望在城邑乡里太响了,很多故知已交纷纷向郡县举荐,请他到府县衙门做官,但王礼可“皆固谢不就”。

   君命不敢辞

  转眼到了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改元年号为洪武元年。王礼可才离开隐居的罗浮山地,回到水北荔浦故居,并广为开辟田园,兴建新第宅,“熙然为太平民”。

  明初新政,洪武皇帝急需各类人才辅佐治理江山,便敕命各郡邑主官员访求民间隐士(即“岩穴秀才”)。王礼可家有兄弟五人,王礼可排行第三。老四智可及老五信可已分别于洪武九年前为惠州府知府万迪、同知杨伯颜等荐举朝廷任用,各司梅州刺史(后擢江西道按察副史)、景州吏目等职。虽郡邑士几有举荐王礼可进官,然他仍不为所动,依然乐业于水北荔浦农耕鱼猎的闲静生活。

  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年),王礼可已年届六十有三,身魁益壮,声名愈彰。惠州知府万迪应同年秋七月一日,钦奉敕符一道,访求贤才共论治道,以安生民。再一次以明经向朝廷举荐王礼可,得洪武皇帝钦点,并钦定备钞五锭、绢二疋,以礼敦遣赴京。至此,王礼可感受朝廷用人之诚,曰:“君命也不敢辞!”即日就赴道京都。

  王礼可于九月十四日到廷。二十日钦蒙考试中式,授汀州知府职事。但因为当时无现缺,王礼可便谢恩回家候讯。

   善治州安民

  洪武十六年二月,吏部照会缺除福建汀州知府,宣王礼可于三月二十二日到任。汀州位于福建的西南部,地势偏僻。清乾隆《汀州府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始设置汀州。到明洪武元年(1368)时,汀州府领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上杭、武平、永定等八县。属山多田少,土旷民贫,弃荒甚多。吏胥良莠不齐,违律犯科屡见不鲜。仕风不振,人才不举。

  王礼可到任后,即颁禁约榜文一道。这道禁约榜文主要内容是根据当时实际,治州安民,包括按朝廷律令严谨治吏,按州治规定赋役均平,重视教育和举用人才,重农桑、复荒耕、安迯移、奖拓荒,同时淳民风、济孤残、扶弱群、惩奸恶。

  据《水北名谱琅琊王氏》记载,王礼可在任勤劳,承宣帝德,慎刑恤役,痛瘝切躬,更受万民爱戴。自礼可到任的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至洪武十八年(1385)十月,经近三年时间的治理,汀州境内,百业趋兴,气象大新。吏胥行守有道,州民安居乐业,风习日见淳朴。士教兴振,人才举用。“乡民有入城市者,皆相谓之曰:‘微新太守戒谕之严,我辈安得至此耶!’因有相庆,以谓圣朝求贤之得人也”。(《行状》)

   含冤殒井

  正待王礼可在仕途上大展拳脚时,他卷入了一场贪污案中。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合谋贪污皇家2400多万石粮食。(《明史·刑法志》称“赃七百万”)。经追查,朝庭六部官员竟大都成为郭桓的同党。此外,所有侍郎以下官员及各道(省)、各府、邑所累涉官员,甚至府、邑下那些所谓的富户、粮长也不可免。此案一共诛杀三万余人,结果是“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

  《水北名谱琅琊王氏》记载,户部侍郎郭桓(族谱记为“兵部尚书郭藩”,有误)盗粮案发后,牍案为积年害事,质赃混招云,尚有三十疋红绸布寄在福建汀州知府处,嫁祸诬陷于知府王礼可。洪武十八年(1385)冬,覆盆哑冤之下,礼可被诏下诛抄三族,其遂在任处殒井,以死明志。

  对于此事,《行状》只留下一句:“政绩将成,以疚终于官”。查汉语词典,疚有“灾殃”之义。

  据《水北名谱琅琊王氏》记,当是时受此冤案诛连,礼可四弟、江西道按察副使智可于后亦自缢于任所;五弟、北平河间吏目信可则骇亡于任所。礼可二子原谦被执而自招为嫡长世,蹈刑戍牺牲而得免兄弟之难,其六子原顺携家小逃逸隐居于归善淡水壆下。其侄弟原政、原大、原聪、原远等,皆携家少逃逸隐居于博罗、兴宁等县各地。

  礼可冤案自后未得平反。直到明万历十三年(1585)九月,广东巡按汪言臣,奉旨本乡邑专祠特祭忠臣王度、给王度裔孙王朝堂衣巾世袭时,才将知府礼可、副史智可与忠臣王度等,一起入祀水北三房庙,并将其“”改为“”,成为今传的“三王庙”。或许,这也算是明朝给礼可平反了,然时间已整整过了两百年。

王氏宗祠屋顶像鱼的瑞兽。

   王度

  惠州史上首个被灭族沉家的御史

   王度

  是水北王氏的第十三世孙,作为惠州历史上第一个被“灭族沉家”的御史言官,无论是对其家族还是对国家,王度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孤忠”是王度头上最为耀眼的光环。清代归善县令孙能宽在咏惠州表忠祠时曾写道:灭族沉家志不歧,双忠湖畔合同祠;批鳞喋血都门日,守土捐躯蛮国时。一个“批鳞喋血”,就把王度的铮铮傲骨,和他“忠于所事而以身殉之”的忠诚品格给讲透了。

是水北王氏的第十三世孙,作为惠州历史上第一个被“灭族沉家”的御史言官,无论是对其家族还是对国家,王度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孤忠”是王度头上最为耀眼的光环。清代归善县令孙能宽在咏惠州表忠祠时曾写道:灭族沉家志不歧,双忠湖畔合同祠;批鳞喋血都门日,守土捐躯蛮国时。一个“批鳞喋血”,就把王度的铮铮傲骨,和他“忠于所事而以身殉之”的忠诚品格给讲透了。

   举荐为官

  王度(1356~1402),字子中。自少“肆力经文,稽理修辞”,学识不凡。然年过而立,尚是一介布衣。《水北名谱琅琊王氏》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他被派往藩司服役,才识为当道所赏,“礼为其子师”,由是头角崭露。此后,年过不惑的王度才被举荐,并于建文元年(1399年)拜受山东道监察御史,开始了在仕途上的传奇人生。

  王度的被荐举,有着传奇色彩。据明嘉靖《惠州府志》和《水北名谱琅琊王氏》记载,有一年朝廷遣专使来广东祭南海神,使者在酒酣之际索诗助兴,王度在席间“口占数绝,多所规讽”,其中咏《橄榄》诗说:“南海飞骑荐荔枝,谁知橄榄更清奇。只因托根寻常地,无自吹嘘上帝畿。”想不到这使者并非平庸之辈,听出了王度诗中的弦外之音,“询十事,大奇之”,遂以贤良方正,明经荐举。

   靖难之役

  王度的一生,注定逃不过“靖难之役”。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皇权,建文帝进行大规模削藩。在北京握有重兵的燕王朱棣不甘坐以待毙,遂组建一支“靖难”军南下进攻南京,名曰“清君侧”。建文帝亦诏耿炳文、李景隆率王师拒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誓死忠君的王度不可能只做一个“安静”的御史言官。他极力辅助一代大儒方孝孺,对燕王朱棣进行口诛笔伐,成为“方党”的中坚人物。按照《明史》的记述,王度多“有智计”,所献计策,均能制胜,有东昌、小河之捷。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大捷中,王度用诱敌深入的兵法,险些生擒朱棣。此时,临危受命、果决勇敢的王度,已经称得上是一个非凡政治家了。

  1402年,燕王朱棣率铁骑攻破凤阳,陈兵长江北岸。此时,打好负隅顽抗算盘的方孝孺万万想不到自己的部将纷纷倒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由方孝孺、王度等共同策划的南京保卫战就这样不攻自破。在这岌岌可危大厦将倾之际,方孝孺致函王度说要与他一起“誓死社稷”。正是这君子一诺,历史记住了王度。

  紧接着,金陵沦陷,建文失踪,百官皆降,成祖(朱棣)登基,方孝孺十族尽诛。王度亦被满门抄斩,姻亲连坐155户无一幸免,时王度仅47岁。

   舍身许国

  关于王度舍身许国经历,《水北名谱琅琊王氏》有详细的记载。成祖登基后,王度藏起来试图自杀,可被人发现并捉获。王度被带到成祖前,“仰天立不拜”。永乐皇帝(成祖)见此,让他姑且退下。次日,皇帝又召见方孝孺和王度,两人“大哭反背而入”,皇帝问何为如此?方孝孺和王度说,只有皇子皇孙,从无皇伯皇叔。皇帝曰:“周公岂非皇叔?”王度等曰:“成王安在?”帝曰:“朕家事耳,列先生何自苦如此,汝不惧刀斧耶?

  王度于是大骂朱棣:“汝是篡国逆贼,窥窃神器。”皇帝大怒,命割舌兼锯之。可王度依然骂不绝口。王度说,“蠢斯,汝不知道锯人须用板,割舌头须用钩,汝固昏愚,敢妄蹈我主之位。生不能啖汝这个逆贼之肉,死后必作厉鬼击汝。

  皇帝愈怒,命抄三族,王度又骂之,抄六族,又骂之,抄九族。王度被去舌后,仍以断舌焦血书字于石:燕王棣弑其君。王度最后含血以喷之,遂慷慨就义。 孤忠”平反

  出于深长的政治考量,明王朝自永乐后期开始,就逐步为方孝孺、王度等人平反。据明嘉靖《惠州府志》和《水北名谱琅琊王氏》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后,继位的皇帝称,方孝孺王度等皆忠臣,于是大赦诸家族之幸存者。弘治八年(1499)年,王度被下诏谥为“贞烈”。后,王度的一些易姓徙居的子孙,也陆续认祖归宗。

  嘉靖四年(1525),广东提学副使欧阳铎和惠州知府顾遂奉圣谕,在惠州西湖准提阁附近为王度建祠祀之,祠曰“孤忠”。岭南著名学者、南京国子祭酒黄佐在《孤忠祠记》中说:“五岭之南,其地万里也,振缨以求显庸者,又亡虑千百,而公一人奋其间,岂非鲜哉!”毫不吝啬敬仰之情。

  嘉靖十三年(1534),郡守史立模迁孤忠祠于泗洲塔下,以惠州通判刘简配祀为“双忠”,使王度不再“孤忠”,同时更孤忠祠记为表忠祠。王度生后的英名也被不断地追加,直至清乾隆中期,被追谥为“节愍”。

  坐落在惠州西子湖畔的孤忠祠、水北村的三王庙,直至清末民初,数百年间香火鼎盛。自坐落在西子湖畔的孤忠祠彻底湮灭后,王度有关的遗迹,惟一剩下的就是水北的王氏宗祠了。值得庆幸的是,这座祀奉忠魂的祠堂已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已移建于北湖公园内。

王氏宗祠2004年被惠州市评为文物保护单位。

   王凤岐

  九品芝麻官辑族谱传承贡献大

   王凤岐

  从为官的层次来看,王凤岐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这对于“惠阳之乔木”的水北王氏来说,并不突出。但他也并非平庸之辈,在任时能敢作敢为,还两次进京朝圣,使得当朝皇帝“意满颜欢”。他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更在于,修辑了《水北名谱琅琊王氏》,为后世续谱奠不朽之基。清光绪王氏族人在王凤岐基础上修的老版《水北名谱琅琊王氏》里面保存了大量的人物、经济、移民、民俗、教育等资料,部分内容弥补了史书、府、邑志书记载的不足,被不少学者视为古籍珍宝。

   大器晚成

  王凤歧,字文明,生于明正统四年已未年冬(1439)。他是水北王氏第十五世孙,他的高祖是前文提及的福建汀州府知府王礼可。王凤歧8岁丧母,也就是在同一年,他被父亲送入府学泮宫读书,“期望以科第绳继乃祖事功”。

  凤歧“性纯厚,治诗经”,并承先祖书宗妙法,刻苦攻读,终不负父望,于年届四十二岁时,由郡廪生应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岁贡拣选浙江宁波府象山县主簿,敕授登仕郎。

  是年,凤岐到京朝见,后送南京国子监读书。成化二十一年(1485)闰四月初一,王凤歧被选送南京刑部历事。

  直到弘治九年(1496),王凤歧才赴任浙江象山县主簿,那时,他已经57岁了,可谓大器晚成。

   施政灵活

  王凤歧到任后,作为主簿(县令辅佐、官九品,位列县丞之后,为古县排行第三的长官,相当今副县长兼秘书长)分管县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司法宣传及案审判决、民生经济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王凤岐对“海禁”政策灵活施用。象山三面靠海,本来,海运、商贸和渔业是象山县民生经济的优势,但自明太祖朱元璋起,实行“海禁”政策之后,当地百业凋零,民生疾苦。

  王凤歧“以法祖为行”,仔细研判明代开朝相关的“海禁”法律,以为朝廷“海禁”的底线是“不与外海商贸、货运”“不与贼市”“不得私自出海”“不私造双桅大船”;为使治县经济走出困境,让治民生活温饱得到改善,必须在严格遵守朝廷法律前提下,采取合乎本县实际的应策和举措。因此他向县令郑三山提议:由县衙组织不违船制的渔民船队,近海捕鱼;鼓励和组织县内治民“拓荒复耕,广种桑麻”。

  郑三山也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贤县令。他及时采纳了王凤歧的建议,并将其以政施行。这年,适逢风调雨顺,渔、农收成双丰。县内治民一片欢欣,为天朝开朝以来象山县历朝所罕遇。

   进京朝圣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孟冬,按朝庭制度惯例,郡、县长官任职期满三年,应入觐天子述所授之职业。然而,当时象山县县令郑三山患病不能起身赴京。于是他召集一班县官同僚商议,并提名由主簿王凤歧担负此任。

  据族谱记载,王凤歧入觐天子述职之时,明皇弘治所听甚为意满颜欢,因为此前明皇曾派密使到浙江象山县明察暗访,报与他的结论是“县治清明,民殷气祥”。明皇既喜王凤歧忠君爱民、熟习民情和敢作敢为的胆识,又喜其得先祖诗礼、书法文雅家风,遂赐宴于宫。当晚,君臣无拘欢谈至夜深。明皇弘治知凤歧忠贤,其官却为九品,有意擢升他的官品。凤歧却以年届临六旬,且象山县民事须多料理而推谢之。

  弘治十二年(1499)已未正月,王凤歧奉谕承宣帝德。到任一以法祖为行。故政声日播,不久再次受到弘治皇帝的专诏接见,又有宴抄之赐,宠渥频颁。

   修辑族谱

  王凤歧于朝于民,是一位好官;于祖于先,是一个孝子贤孙;于族于氏,更是一位功播千秋的俊彦。王凤岐对王氏家族的特别贡献就是修辑了《水北名谱琅琊王氏》。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载国事之常变,谱以叙族人之根本,率皆以信示之。观国史而知时世之升降洞然,观族谱而明祖宗之血脉昭然也。”这是引自《水北名谱琅琊王氏》中的原文句,其既明示族谱于族人的意义,也表王凤歧对修辑族谱的真知灼见。

  “王凤岐修辑族谱的结构严谨,语言精准,简繁得当。”水北王氏后人、惠城文史研究员、惠州文化研究会理事王国光说,最为可贵的是,王凤歧在政其间,利用职能之便,广阅皇家档案,将世祖之有影响者有关特定的诗文史料,如明初惠州名人王度、周歧后、吴高、翟彦荣、杨政、马升、张日新等诗文或事迹录记于中,部分内容弥补了史书、府、邑志书记载的不足。

  (此文水北王氏后人、惠城文史研究员、惠州文化研究会理事王国光亦有贡献,特此感谢。)

  本组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李向英

  本组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王氏宗祠古韵犹存。

水北王氏宗祠大门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