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洲谈泼墨人物:拾遗古风 醉墨淋漓
1王西洲谈泼墨人物:拾遗古风 醉墨淋漓
乙未之冬,一座美术馆在京城安顿了下来。这里的主人从陕西挟秦腔的豪情而至,他年渐迟暮,志力未衰,手执梦想在偌大的宣纸上恣意挥洒,文人意气又于题款处微微晕散。他是 王西洲 ,也曾困惑彷徨而思变,在宋代梁楷之后的泼墨绘画上长途跋涉,竭尽心力。笃定的,只等春风花又开。
文/滕黎
王西洲
汉唐之风 :戏曲里的滋养
秦腔一曲激尘沙,王西洲从小生长在古都长安这片文化积淀的厚土上,触目所及的是汉唐的出土文物。西安乾陵、霍去病墓前那些粗犷的石雕,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因此他的血液里铸就了这般雄强的气势,绘画也颇具汉唐之风。
王西洲兴趣广泛,拉二胡、吹笛子、弹琴无一不会。小时候在剧团学习唱戏与表演,他对秦腔格外热爱。秦腔里的动作皆从生活中提炼而来,惟妙惟肖。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一个马鞭、一把剑就可以极为概括的演出一台戏,甚至可以表现出千军万马的气势。这些都滋养于他的绘画,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落在纸上,形成了纵横驰骋、错落有致的笔墨。画面中的意和气相互贯穿,有张有弛,因此作品气足饱满,激情洋溢,很有感染力。
透过作品能读出他对人生的体味,他将触动自己的生活感受在快意酣畅中书写,随兴所至,直抒心性。他说,社会发展至今,艺术家不再为生活所迫,只是担忧出不了好的作品。
王西洲《竹林七贤图》
勇于求变 : 绘画上的探索
从九岁开始学画,如今已有五十多年。他坦言,这辈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画画。无论是食不果腹的苦难岁月,还是文革十年动乱,以及上山下乡的历练,他都没有把笔放下。王西洲常常以苦为乐,即使在艰苦的地方,仍对生活很知足始终怀揣着美好的向往。别人看到穷山恶水,他的眼里是美丽的田园,有趣的的窑洞,这些都赋予他无尽的创作源泉。
在泼意水墨的风格形成之前,他的作品跟哥哥王西京非常相似。因为他从小跟着哥哥学画,都深受任伯年的影响,后来的创作也是沿袭学院派徐悲鸿、蒋兆和的路子。曾经他的作品在北京展览时被误认为是他哥哥画的而退回,这让他感到愤慨又失落。哥哥鼓励他走自己的路线,周思聪老师也建议,“人物上可以更夸张些,而且不用打稿子,提笔就画。哥哥用线条画得准,那你为什么不尝试变形?在墨上去发展呢。”
于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王西洲深研整个中国绘画史,并以人物画为主。他发现宋代梁楷的泼墨人物契合他的性情,但是鲜见继承衣钵者。之后他从线描一步步演变到泼墨大写意,用泼墨代替勾线,形成了简洁率意的笔墨语言。而这一路何止废纸三千,其间的艰辛无以言说,他仍然没有放弃。如今王西洲的人物越来越自然奔放,表现力日臻成熟,风格卓现。对于今后的发展,他说要把泼墨水墨淋漓的感觉再扩大,不断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