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长夜查爆炸现场水坑:严防污水漏出
环境保护部长陈吉宁冒着危险查看爆炸核心区环境应急监测情况。 文内图均来自 中国环境新闻 郭文生
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氰化物处置备受外界关注。环保部部长、水污染治理专家陈吉宁两度前往事故现场,讨论包括含氰废水处置等工作。
据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牛跃光透露,因涉事瑞海公司办公楼被毁,货物记录不清,具体危化品数量有待最终确认,但现能确认的危化品数量约3000吨。在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副市长何树山表示,目前掌握的危险品分7大类,大约40种,分三大类,第一类为氧化物,硝酸铵硝酸钾1300吨;第二类易燃固体,金属钠、金属镁,500吨左右;第三类为剧毒物,氰化钠为主,700吨左右。何树山称,核心区危化品品种多,比较复杂,防化部队和专家共计数百人正在事故现场。
事发后,氰化物警报持续高悬。
8月16日,陈吉宁赶赴天津并召开座谈会。身为环保部门的最高领导和水污染治理专家,陈吉宁当时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加强现场大气环境监测,细致科学地做好网格化监测方案,在烟气处理过程中要连续监测,对氰化物要进行排查,同时对土壤污染开展监测。二是从全国抽调监测力量支援天津工作,解决监测人员不足问题。三是争分夺秒推进污水处理工作,务必赶在雨水到来之前完成。
《中国环境报》的报道称,当晚20时许,陈吉宁前往多处氰化物废水处置现场,详细询问工作人员用活性炭吸附处理废水的情况,查看污水井的封堵情况,并不时向身边的工程技术人员询问有关技术细节,叮嘱在雨水到来之前一定严防死守,不能让一滴水泄漏。
两天后的8月18日晚22时许,陈吉宁再赴天津事故现场,含氰废水处置仍是其关注焦点之一。陈吉宁要求对事故废水严防死守。对核心区内外水体、管道等上下管网连接、封堵情况,再次严密排查,坚决防范事故废水流出。要完善雨水冲击的应急措施,做好降雨时的应急处理,严防事故废水外溢。同时加快推进核心区内事故废水处置,做好土壤污染的风险防控工作。
陈吉宁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专家组力量,开展理论分析,为下一步处置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8月20日,陈吉宁在天津召开会议,研究布置含氰废水处理处置工作。《中国环境报》报道称,陈吉宁当天冒着危险,来到事故爆炸核心区水坑前,实地查看积水情况,并与随行专家和工作人员商议下一步处置安排。
现场图片显示,当天陈吉宁穿戴专业防护设备进入爆炸核心区查看情况。
事实上,陈吉宁对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并不陌生。早在2006年,松花江发生重大污染时,陈吉宁就作为专家协助国家环保总局进行污染处理,获得水污染治理专家之名。2001年和2004年,陈吉宁先后主持了“辽河流域‘十五’环境规划”和“全国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框架与行动方案”。
以此同时,天津爆炸事发后,环保部紧急抽调应急监测力量驰援天津。组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及北京、江苏、河北、河南、山东等地94名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携带25部应急监测车、100多套便携式快速检测仪和部分实验室装备,迅速展开环境应急工作。
一些氰化物处置专家也同步抵达天津。环保部组织了其直属单位和清华、北大等一些著名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提供技术支持。这些专家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氰化物处置、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防治、地下水治理以及土壤风险防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