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统筹部署、一体谋划,既遵循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又是对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未来的深远谋划,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力量所在,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
准确把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相互关系
重视教育、科技、人才,是我们党百年来成就历史伟业的宝贵经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常抓不懈的重大国家战略。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才能更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贯通谋划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应对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先手棋,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相互关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夯实现代化建设基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新时代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连续10年超4%,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布局建设的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与新医科以及一流专业等,正在成为教育优先发展和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平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卓越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不断加大培养,正在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力量。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把牢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抓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抓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新时代十年,我国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44%。科技投入保障力度持续加大,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量子信息、材料、脑科学、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载人航天、量子计算、深空深海探测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到第11位,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撑更加有力。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把握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体系化创新平台建设,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适度超前布局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基础设施。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健全“赛马”“揭榜挂帅”制度,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在开辟科技创新新领域新赛道中的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筑牢现代化建设的根基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新时代十年,面对“两个大局”交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更加坚定自主培养自信,通过深化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拓宽培养渠道,创新培养模式,加大培养投入,加快了我国人才培养工作战略转型。目前,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了稳步提高。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将各方面优秀人才凝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之下,九成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在全球人才流动格局中,我国由过去的人才输出国转变为智力“进口国”,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要承担起基础培养主力军作用,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要发挥国家队作用,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养造就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质量实施“强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等培养工程,建设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基地。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加大基础学科人才、重大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链接,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围绕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根据新时期国际人才流动趋势,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成为全球人才的集聚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