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谋求高质量发展

13.03.2018  15:34

广东东莞从一个农业小城到国际制造业名城的蜕变,是中国制造业的鲜活样本,从加工贸易到开放型经济的跃升,是东莞“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的历史进程;从为别人代工服装鞋包到自主研发智能终端,也深刻反映着我国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变化......

如今的东莞,再次站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拐点”,呈现出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经济转型的良好势头,稳中有进、进中向优的态势愈加牢固,动能转换比较明显,创新驱动发展、制造业转型、加工贸易转型、发展质量和效益四个维度都释放出了信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4077家,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拥有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量1.7万件,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2017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达50.5%;一般贸易进出口提高到45.9%,接近50%的拐点;国税、地税收入分别增长22.5%和22.4%,其中国税突破1500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二

从“敢为天下先”到“改革进行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东莞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浓缩中国”的市情,改革开放的“独特基因”,让“国字号”改革特别青睐东莞。2015年以来,东莞承担了32项“国字号”试点,包括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乡土地生态利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等重头改革任务。最有名的“国字号”试点当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没有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东莞先行先试,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成功打造了不具地方立法权城市的商改样本。

为了厚植优势、补齐短板,打赢转型发展关口的攻坚战,近日东莞市委出台“一号文”,通过七大领域25项政策,力争在加快转型升级中探索更多成功实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更加积极主动作为。“一号文”提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打造“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一揽子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这也厘清了下一步重点“莞版改革”的逻辑与思路。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

曾经耳熟能详的奢侈品牌皆为东莞制造,如今全球每五部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来自东莞;从代工鞋包服装到研发智能终端,这是东莞从“三来一补”到“自主创新”的跃升。也正是得益于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2017年东莞GDP再次突破达到7582亿元,从东莞制造不断走向“东莞智造”。

为了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转型,东莞自2012年就提出连续5年拿出50亿元支持企业发展; 以新型研发机构、“机器换人”等为抓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引入大量科研创新项目和人才,逐步探索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

源源不断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东莞深度融入广深科创走廊的主要动力。数据显示,目前东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备高新技术企业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沿着产业链一路回溯,“隐形冠军”和行业巨头企业的逐渐聚集,加快了东莞制造的产业创新生态圈的构建。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和市场力量奠定了科技的基础,大学、风投、研发机构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圈,这几股力量交织有望帮助东莞造就下一个辉煌。

从“四轮驱动”到“园区统筹

2001年,东莞设立第一个市级园区,园区经济得到稳步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已形成以松山湖国家高新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省级重大发展平台、市级开发区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园区格局。

2017年,东莞把园区统筹组团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将全市划分为6大片区,确定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为3个先行区,梳理形成中子科学城等14个项目“引爆点”,着力破解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构建全市组团联动发展格局。

一年下来,松山湖“1+6”统筹联动组团发展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松山湖高新区的全国排名从第26位跃升至第23位,滨海湾新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重大发展平台,水乡经济区大批项目达成合作协议。接下来,东莞将及时总结松山湖片区“1+6”统筹发展试点探索形成的有益经验,优化形成园区统筹组团发展制度体系,加快在滨海片区、水乡新城片区推广应用。如今,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征程已然开启,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正向纵深发展,东莞将增创制度红利,力争在新一轮竞争中再造发展优势。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

依靠品牌出击国际市场的东莞企业,在发展壮大后开始积极在全球布局,提升产品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有的企业更是开始尝试输出行业标准,掌握市场话语权,引领整个行业发展,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的跨越。

2017年4月,莞企唯美集团在美国田纳西州耗资1.5亿美元打造的工厂正式投产,该厂也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陶瓷工厂。在更早的2012年,由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设立的工厂就已经投产,现在已经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东莞共有“走出去”企业超过390家,投资总额超过12.6亿美元,东莞企业在境外设立驻外机构28个,“走出去”的东莞企业分布的行业已超过20个。

生益科技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成功打破了以往印制电路产品标准由欧、美、日三强垄断的局面,为企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易事特先后参与制定、修订通信行业、机械行业等的数十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规范行业和市场秩序,推进全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领军作用。近年来,由东莞企业参与制定、修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达数百项,许多莞企更是参与了国际标准的制定。

从“农民入城”到“教授进厂

如今,随着城市产业的升级,一方面是打工者的素质正在提升,另一方面东莞对人才优惠政策的升级,以及企业对人才吸引力度的提高,让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来到东莞扎根落户。伴随着东莞智能制造的逐步转型,高薪酬的高端制造、系统化的精益生产成为东莞制造的新标签,更多高技能人才愿意深入到车间一线工作学习。

在东莞进行产业转型的同时,人才结构的最大改变可以说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大力引进。2017年东莞成功引进了15名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涵盖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其中博士以上13人、硕士2人,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德国马普基金获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奖获得者等,人才实力强,项目质量高。

从“鱼米之乡”到“美丽东莞

进入21世纪不久,东莞就提出了“为当代建设一个经济强市,给后代留下一个生态东莞”的口号,城市发展理念开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调整产业结构,防治水体与大气污染,提高城市绿化通过持续的生态建设,如今的东莞早已经成为了处处风景、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新城。

近年来,东莞先后开展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和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并且提出了城市品质提升计划等一系列行动,过去烟囱林立的“世界工厂”,已经呈现出天蓝、水清、景美的新景象。“国际花园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一个个荣誉和光环,成为东莞生态建设的最佳注脚。根据2017年10月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东莞在284个城市中综合排名第38位,在健康宜居型城市子榜单中位居第28位。

日前东莞市政府发布的“一号文”也聚焦到了“美丽东莞”建设上,提出用3年时间推动美丽东莞建设。持续的生态投入也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优美的环境发挥出吸引优质产业、聚揽高层次人才的磁吸效应。在建设“美丽东莞”的道路上,城市未来发展的新蓝图也一步步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