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迈进——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述评

17.03.2016  23:49
      (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 刘钊 通讯员 董永春) 3月12日,作为广东气象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4年前,同样是这天,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决定将广东作为气象现代化试点省,省部签署了《加快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

  那一刻,推进广东气象现代化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大潮涌动,风生水起。

  4年间,中国气象局对广东的重点项目投入比“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将其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

  4年间,广东省气象局党组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相继出台,一项项具有问题导向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个个能够搭载最新科研成果、代表气象新业态的应用平台不断搭建。

  4年间,广东气象现代化建设以破竹之势,在广东省、市、县、镇全面开花,一个外部表征“看起来是”、公众认知“感觉到是”、干部职工“享受到是”,体制机制“有创新”、科学管理“有套路”、核心技术“有突破”的“三是三有”气象现代化呈现在众人面前。

  4年间,广东省气象现代化综合指数由68分提高到87分,圆满完成预期目标,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气象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以上。

  为铭记3月12日这一天,广东省气象局和有关部门协商,将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莞庄路的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的门牌号确定为312号。

  今天,广东气象工作者又一次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按照中国气象局、广东省人民政府今年1月11日签署的《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合作备忘录》要求,努力建设“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到202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

   顶层设计 引航助推

  ——创新之路,艰险尤多。在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过程中,顶层设计与系统部署缺一不可,配套的政策法规及逐步完善的体制机制不可或缺。

  如果把广东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当成一本书,省部合作机制就是书的刊号。

  自《加快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签署起,郑国光先后8次会见广东省党政主要领导,5次到省气象局检查指导,为广东省气象现代化工作确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省委书记胡春华到省气象局检查指导,要求将气象管理体制改革纳入省委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中;省长朱小丹到中国气象局签署合作备忘录,要求建设“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省委副书记马兴瑞到省气象局专项调研,亲自部署全省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翻书落笔,大纲是关键。政策犹如大纲,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与广东省合作备忘录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广东省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关键文件。纲立文顺、纲举目张,气象现代化建设方能有序推进。

  大纲之下,目录应运而生。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将白纸黑字间的气象现代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的现代化,需要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需要改变原先已经跟不上气象事业发展及社会需要的运转模式,气象工作由表及里都要“翻新”——跳出旧业态,建立新业态。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当朱小丹在全省应急工作会议听完阳江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情况汇报后,提炼出“大应急”三个字时,“翻新”思路更加清晰。气象现代化不是部门的现代化,而是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力争成为政府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的核心支撑,广东气象部门以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为突破口,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扣紧灾害治理、服务公共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已经实现由“我知道了,但传播能力有限,老百姓不一定都知道”向“我知道了,你差不多同时也知道了”转变。

  转变的第一刀就动在“事权划分”上。广东省气象局党组认识到,气象部门只有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获得事业大发展。2012年,该局党组成员率队,多次到基层气象局进行现代化分区域宣讲。

  事非经过不知难,无例而立最艰难。4年来,10次务虚会、18次全省性的工作推进会、283次专题协调会以及近500次深入到基层单位督导现代化建设,才使气象现代化从部门现代化转为社会灾害治理的现代化,观念入脑入心,最终转化为共同行动。

  《广东省气象局“三是三有”工作指引(2013-2015年)》印发,明确了气象现代化的愿景。《广东气象现代化新型台站建设标准及考核办法》印发,将省政府对气象现代化建设的46条考核指标,细化为108条部门考核指标。《广东省气象标准化2015-2018年发展规划》印发,构建了有机统一、相互衔接的气象标准体系。

  应该说,广东气象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如期率先基本实现,得益于不折不扣落实了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扎实落实了郑国光局长提出的五个坚持和五个注重,即坚持以公共气象为发展方向,注重构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服务体系;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注重提升促进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软实力;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注重完善与气象事业健康发展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坚持发挥双重管理体制优势,注重建立党委政府主导气象现代化的工作机制;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注重形成广大干部职工奋发有为的工作局面。

   踏石留印 落地生根

  ——蹄疾步稳,直面困难。攻克业务核心技术难关,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回应广大人民群众之关切。

  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

  清远市佛冈县是很好的例证。2013年,在经历了一场直接经济损失达11.65亿元的强降雨灾害后,县政府和气象部门开始谋划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而现在看到的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可供各预警责任单位提交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实现全县统一发布。配套建设的应急指挥中心,接入了应急、三防、气象、公安、交通、国土、林业、纪检监察等部门视频会商系统和业务系统——“横向到边”,还能连接乡镇(街道)应急管理综合服务站——“纵向到底”,实现部门响应预案有效衔接。2015年5月,佛冈月降雨量1164.3毫米,创1956年以来纪录,应急流程发挥效益,年直接经济损失降低至1597万元。

  诚然,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在推动全省实现气象现代化的过程中,种出一盆花并不难,难的是全面开花结果,让尽可能多的百姓都能享受到。

  4年间,围绕气象现代化改革,111个新的地方机构成立,新增地方气象公益一类编制1365名。其中,建成省、市、县(区)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95个,新业态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灾害治理模式已初步形成。

  除了按照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外,完成气象技术攻关更是核心关键。在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记者看到了“一张网”和“一张图”。“一张网”即全省共同打造的集中所有业务流程的开放式集约大数据平台,它改变了过去气象预报分级制作、层层下发、三级订正的业务体系;“一张图”即嵌入平台的高分辨率GIS地图,它还与各部门信息相叠加,灾害影响等数据一目了然。面对这张网和图,省局副局长邹建军说:“以前气象部门是‘参谋’,新业态下是‘参谋长’”。

  在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广州数鹏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监刘翔为了这张网,常驻在此长达两年。站在决策者好用、民生受益的角度设计这张网,他在两年间与气象科技人员一道更新了34个版本,终于将有关公众安全福祉的种种细节都编织其中。

  在这张承载了防灾减灾之重的“”上,气象业务数据是衡量发展的“”的指标,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所需则是“”的标尺——

  每一个广东市民都能知道周边3公里范围的预报。精细化数字网格预报业务使得预报区域从131个站点精细到19000多个网格点,预报的时间间隔从24小时精细化至逐6分钟。

  全省建立了1047个乡镇气象服务站和3万余名村级气象信息员队伍。发布渠道增加到10种,全省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由80%提高为90%。一键式发送技术让应急信息、气象预警信号等实现5分钟内靶向式全覆盖。

  目前,18个相关部门的数据已经充分融合,气象数据部门共享率达95%,充分本地化的预警引导预案库一一建立。

  在阳江市,记者看到,三防办、应急办、气象局及消防、供电、海事、海洋渔业等应急成员单位的相关人员都通过“一张网”办公。他们办公的机构是市应急指挥中心,加挂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牌子。在这里,这张“”不仅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还可以视频连线到镇三防、气象服务站。阳江市副市长李孟志评价,气象现代化建设真正做到所有部门联动应对,颠覆性实现“1+1>2”的效果。

  当2013年超强台风“天兔”来袭时,韶关市新丰县时任县委书记陈俊林由于当地群众几乎没有伤亡,觉得搞气象现代化“投资”值得。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副镇长陈廷来在镇服务站就能第一时间获悉领导部署,协助相关部门转移人员。湛江市雷州县附城镇土角村村委会主任劳志团能从大喇叭中听到预警,在台风来前就告诉村民不要出海。

  冲破藩篱,啃硬骨头,民之所盼,政之所为。新业态体现了气象工作者的清醒与果敢——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代价的思想准备,对人民安全福祉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地改,该尝试的就要勇于迈步。

  到2015年底,在改革的“”与法治的“”中,在创新的“”与科技的“”中,广东气象部门不断服务于“平安珠三角”“平安山区”“平安海洋”工程,气象预警预报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台风防御防线向外海推进了100公里,多争取了5小时防御时间。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连续3年低于0.8%的目标值,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3年降幅达50%;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连续4年位居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前4位。

   好风借力 扬帆当时

  ——稳中求进,破障闯关。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

  不畏浮云遮望眼。广东气象事业一步一个脚印攀登到一定高度,极目远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防灾减灾任重道远,我国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仍有距离,更多高峰等待征服。用省气象局局长许永锞的话说,经过上一轮现代化建设,到2015年底,广东完成2012年省部合作备忘录的既定目标,如期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但这只是“过得去”的气象现代化,离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广东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气象现代化依然是广东省气象部门未来五年的中心工作。

  恰逢“十三五”开局,又是广东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广东气象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气象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其敏感、复杂、艰巨程度,考验着改革者的勇气、智慧与担当。

  回望来路,更知所向何方。

  气象现代化由问题倒逼而产生,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并通过改革不断深化。

  从有理想到有想法,再到想办法,最终到有具体做法;从敢创新到有新貌,再到形成新业态;从形成合力到有实力,再到有财力,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中国气象局,也是广东省各级气象部门干部职工的责任与担当——把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每一项部署、每个要点落实到位,让“三是三有”的气象现代化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样为气象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顺应时代大潮,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委、省政府要求广东气象部门: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这对推进气象现代化、实现气象事业更高水平发展,更好保障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今,广东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新一轮省部合作已经启程,以此为契机,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建设“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到202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

  运筹帷幄,谋篇布局——

  不断深化省部合作,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措施,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必然要求。

  坚持不懈,实干为先——

  推动区域数值模式等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全面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深入推进“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减少海洋气象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威胁和对海洋经济开发的影响;攀登气象科技制高点,打造广东气象科技创新领域的闪亮品牌;建设“互联网+气象服务”工程,解决灾害天气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击楫中流,勇于进取——

  防灾减灾要在当前“外形”集约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和职能集约,向“内涵”集约延伸;不断提升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使得政府资源最小化,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贡献。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好风凭借力,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已经扬帆远航。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3月15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