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试点且试且珍惜

28.08.2015  09:40

日前,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经专家评议,165家单位获批成为试点单位,其中试点地区共17个。广东两个城市入选,分别是中山市和佛山市。今年9月,中山首批200多名现代学徒制学生将开班,目前学校在发动学生报名。(8月25日《南方日报》)

现代学徒制,说白了,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实施的一种育人模式,对学生而言,就学即就业,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这改变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现代学徒制对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有着积极的意义。说实在的,重学术性理论,轻实践操作,这始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弊病。据了解,在某一专业,中职学校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占比甚至比清华大。某专业,清华大学的制图课为80学时,而中职超过了100学时。在德国和新加坡等公认的“高技能国家”中,职业教育强调应用能力培养,而不是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而实施现代学徒制则能改变这种弊病,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实施现代学徒制,一方面需要获得家长的认同。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认同,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在一些家长看来,读书就是要在学校里就读,去企业做什么,还会觉得孩子去企业,为企业做工,太吃亏了。自己的孩子成为了廉价劳动力,自然不乐意了,因此,在试点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掉家长的因素;另一方面要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企业是有顾虑的,有法律层面的顾虑,因为,现代学徒制中的学徒还是学生,部分学生尚未达到18周岁,与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相违背,而在德国,学生在企业就有一种特殊身份,即“培训生”。这样就没有了法律的障碍,而企业由学生来做工,要花费一定的成本,特别是在出次品上的概率会更多,因此,对于企业必须有令人心动的经济补偿,或是从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 

现代学徒制要试点的很多,面临的困境也不少。但最主要的是要从制度层面去解决,并要在经济上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企业和家长的支持,这样试点才能试出宝贵的经验。

(编辑:苏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