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物种居山间 接力护林三代人
在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从山腰的观景平台俯瞰壮丽如画的流溪河水库。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一景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的猴岛上,两只小猴叼着甘薯嬉戏。
“守三代”李焕明
记者在流溪河水库的游船中进行采访。
砥砺奋进的五年
大洋网讯 流溪河流域生态资源丰富,山水林泉,一应具备,构成了穗北生态屏障,堪称是广州的“后花园”。记者小分队这几天兼行水陆,一路探秘流溪河生态。
一路采访听故事,记者了解到,流溪河曾因粗放经济发展模式而备受伤害,导致流溪河下游水质变差,甚至不能再作为广州居民的饮用水源。
这触动了流溪河子女的桑梓情怀——如果在快速发展期间,缺乏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规划,伤害的不仅是当下的山水风光,更伤害了子子孙孙的长远利益。祖辈为广州留下的流溪河,是一条母亲河;如今,我们要为下一代留下一条怎样的流溪河呢?
记者一路走来,不仅要记录流溪河葱郁怡人的山河风光,更要与这条河的保护者们好好打交道,听听他们这些年的故事。
过去这五年,是从中央到地方齐心协力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年,是广州地方政策步步跟进中央步伐、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年。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一项项清晰的环保规范指引着广州人保护流溪河生态的举措。
今年,《广州市流溪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方案》开始公示,这意味着保护区内村民对于生态保护的积极程度将大大提升。
流溪河保育迎来政策的“及时雨”,过去的污染点如今纷纷得到清除。几年之前,河畔居民由于灌溉用水受到污染,对农作物的食用安全也不太放心。现在,曾经经营养殖场的老板不仅关掉这档产生大量污染的生意,更改行承包起了环保果园。种种微小改变的背后,是人们逐渐成长起来的保育意识。正如一位护林的老人所说:“上游环境好,下游才有钱赚”,流溪河流域的居民开始重视绿水青山的价值,也深刻影响到整个广州的未来。
一场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流域未来的深刻变革,已经开启。
在这样的背景中,记者小分队开始了流溪河的生态探秘。我们除了走访流溪河流域几处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与新兴的水上绿道,更拜访了好几位与流溪河生态保护息息相关的普通人。他们有的是一家三辈人守护山林植被的护林人,有的是为了保护水源而“回头是岸”的养殖场老板,有的是喝着流溪河水长大、如今开着环保游船的船长。
他们的故事与流溪河的美景紧紧联系在一起,深刻体现着广州人发展理念转变、将自己的生活与生态保护相互融合的清醒意识。
整体生态保育:
珍稀物种居山间接力护林三代人
流溪河流域之所以堪称是广州的“后花园”,乃是因为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地貌多样、物种繁多。而这一切,可以在森林公园这样的自然保护区中亲身感受到。
我们的第一站,是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记者乘车驶上大广高速,渐见两边丘陵起伏,有如天上云海涌动。大约走了差不多上百公里,我们来到了位于良口镇附近的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
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占地约88平方公里,有山有水,约是白云山景区的四倍之大。数百山峰绵延于此,与其说这儿像一个公园,不如说更像是风光天然的郊野。穿行于幽谷栈道,山上的溪流淙淙而下,渐渐汇入公园中心的流溪河水库。夏天过后,沿路大片的柿树将成熟结果,届时将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据向导介绍,在这些栈道旁边的山上有时还能看到国家级保护动物白鹇,那是一种美丽的白色禽类,尾羽修长。除了珍稀的禽类,公园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等国家级保护植物。
“上游环境好,下游才有钱赚。”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的退休工人李焕明向记者表示,他是一个“守三代”。原来,他的祖父、父亲乃至他本人,都是守护这片森林的人。“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父亲那辈人为了建设流溪河林场吃野菜,也要守着青山绿水,恢复植被。”他自豪地说。
如今退休的李焕明,依然背着竹篓上山捡垃圾送到集中站,一路健步如飞。到了山腰观景平台,他才坐下抽一支烟。记者从平台看出去,眼前正是流溪河水库的一派盛景。湖色绿如美玉,湖中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满布绿植的小岛,犹如翡翠洒在了丝绸画布上。大广高速跨越湖面,造型在规划时考虑与水库地貌统一设计,与山水融为一景。
除了“守三代”李焕明,我们在这里还采访到了新一代的生态守护者。90后姑娘黄婉雯负责流溪河森林公园的自媒体运营,经常把环保信息放进微信公众号里,让更多人了解有关资讯。她也会跟随环保队,一点一点学着记录流溪河畔森林的数据。记者跟着她做记录时,她不时跟记者描述一路的生态景观。
“看,有松鼠!”她喊起来。
小黄告诉记者,生态环境好,松鼠才会走出森林亲近人,这两年松鼠明显多了。这个随和的女孩说起这一切,红扑扑的脸一下变得很认真。
离开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记者又到了良口镇另一座著名的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这个公园的前身是国营林场,是广州地区最高峰“天堂顶”的所在。
今年36岁的范木南已经从事林业工作18年,他是一位护林人,负责指导林业采伐工作。记者跟随范木南和村民来到位于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的“天堂顶”山脚,我们一直沿着崎岖的山路,踏着厚厚的落叶,一路徒步上山。这山路狭窄,树林茂密,记者“步步为营”,行进速度很慢。范木南抱着装满厚厚资料的公文包却能在此山路健步如飞,如履平地。
范木南笑着说:“流溪河上游的山多,林业工作都是以徒步走山路为主,我们平时工作都要到山里来,走山路都走习惯了。我们都会带备一些干粮,中午就在山上简单解决午饭,又再马不停蹄攀山越岭继续进行勘界工作。”
流溪河上游林区面积大、山地多、村落分散,林业工作大多需要徒步进行。范木南被安排到重要林区进行林权外业勘界勾图。为了完成任务,他总会沿着山头走一圈,在图纸上准确地进行标记,再找参照物对比进行勾图。他用喷漆标明采伐范围界线,确保采伐不违规、不越界。记者问起他平时工作的艰难,他表示山中天气多变,前一秒还晴空万里,下一秒可能就大雨倾盆。山中多昆虫,被蚊虫叮咬是常事,有时甚至还会遇到黄蜂。他曾有四五次被黄蜂蜇伤的经历,最严重的一次还导致整个脸都肿了起来。
流溪河流域绵延的山林,是广州繁华市区的生态后援。对于这广袤山林的保护者们,我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生态污染治理:
养殖场长改了行生态种植功补过
山水生态虽美,但随着城市高速发展,这里的生态环境也曾经遇到一些问题。由于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流溪河上游的部分溪流生态遭到破坏。得力于近五年严格的环保措施,这些遭到破坏的生态黑点正在好转。离开森林公园,我们继续调查流溪河上游的生态污点治理。
“就是这里,曾经是流溪河劣Ⅴ类水流的一个黑点。”记者走访到温泉镇云星村时,一位村民拉着记者来到流经村庄的一条流溪河支流,它叫“云星水”。水色青绿,相对干净。
“你往上游走,以前有个养殖场,还有个摩托车配件厂,两个排污大户!”村民向记者激动地表示,这两家企业曾经不管白天晚上,都往流溪河里排废水废渣,让这段2.5公里长的“云星水”一度变成死水、臭河涌。
经过一番波折,记者联系到了排污“大户”的负责人。记者获悉,现在他们有一家拆了,有一家改了。拆掉的“大户”是养殖场。养殖场的老板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在关停了养殖场后,他在外地承包了个果园,“搞搞生态种植,收入不比养鸡养鸭少,果树也能改善改善环境,算是将功补过吧。”
另一个污染“大户”红光摩托车配件加工厂则进行了整改,一位知情人士说:“主管部门来了好几趟做工作,还帮我们厂升级改造了生产线,厂子停产了一个月,现在气、水、噪音都符合排放指标了。”今年3月,从化区环保局监测数据显示,流溪河(从化段)18条一级支流劣Ⅴ类水体已下降到10条,其中云星水经过整治已变为Ⅲ类地表水。
记者沿着流溪河往下游探访,来到街口镇大坳村。寻找一家叫做“荔园农庄”的农家乐。这里曾经以开刀宰鲜闻名,吸引了众多食客专程赶来。许多广州市民吃腻了寻常的饭店,就点名来这里“换换口味”。
在食客临水啖河鲜、大快朵颐的背后,这家农家乐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污水制造源。村民告诉记者,农家乐厨房昼夜排污,腥臭的厨余污水只经过简陋的隔油池预处理,就外排到门口的小溪、汇入流溪河。
按网友提供的线索,记者摸索到这里时,却并没看到人声鼎沸,只看到一些新栽种的绿化植物。“农庄已经拆了!”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原来的农庄拆除后,政府就在这里种了树。”当地主管部门告诉记者,这个农家乐被裁定为违章建筑,拆除后立即恢复了土地原貌、种上了绿化植物,目前流溪河此段沿线的景观和水质都大大提升。
这样的污染源,在流溪河下游曾经还有很多。几年前流溪河环境的恶化,并没有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粗放的农耕与工业给这里带来的只有无序、畸形的发展。一个又一个生态企业来了又走了,这些村庄逐渐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人们吃到了盲目发展的苦果。下游水源地迁移的消息,更给村民们敲响了警钟。他们已经意识到,上游农村治不好,下游城市也遭殃,由于城乡共命运,他们也会受到影响。
如何破解生态保护难题呢?2015年9月22日,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社会公布。
同年,广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开展流溪河流域水环境整治的通告》,此次《通告》是对《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保护条例》的进一步细化,专门针对流溪河水环境问题,提出专项综合整治工作措施。在流溪河自源头至下游南岗口与白坭河交汇处的所有干支流的集雨范围内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
过去一年里,流溪河沿岸,多家临河而建的农家乐被逐一清理。溪水清清白白地从山中源头涌出,也将清清白白地向下游流去。
重建人水平衡:
“狭路相逢”流溪猴水上绿道撑船工
我们的最后一站,是流溪河的水路绿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活动与流溪河生态之间形成的新平衡。
80后的小吴,原来是广州珠江水巴的一名船长。他在流溪河边出生,喝着流溪河的水长大,最喜欢看流溪河畔山林里的猴子。一年多前他辞去工作,回到家门口的流溪河上游开游船。
记者跟随小吴来到卫东码头,这里就是“从化流溪水陆绿道”的出发地。未来广州地铁14号线开通后,这儿离市中心只有十几个站。“从化流溪水陆绿道”是广东省的首条水上绿道,是继珠江游船后,广州另一条风光迤逦的水上风景线。水陆绿道包括水上绿道与陆上绿道,两者相互接驳,游客可享受到骑车和乘船的双重乐趣。它不仅满足市民多样的休闲观光需要,更是这一带立体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游客发展生态经济,也促进了当地的生态保护。
随后,记者乘船从卫东码头出发前往温泉广场。踏上融合了以岭南园林建筑为设计元素的流溪游船,泛舟河上,可谓是“一江水绿,两岸荔红”。不想坐船,则可以沿着绿道骑车,还能“狭路相逢”流溪河的猴子。
“水陆绿道既方便了市民游玩、促进生态保护,也改变了河畔居民的生活方式。”小吴船长介绍,河畔居民不仅可以沿绿道卖水果增加收入,还能借竹筏放鱼收鱼的机会和垃圾船合作,清理河面。
有时也会碰到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比如当地人会用一大串漂浮的塑料瓶捉鱼。“城里人没见过这种‘世面’,误以为是倒垃圾,但其实是捕鱼活动。”小吴船长笑着介绍。看着他给游客介绍家乡水、家乡情时舒展的笑容,记者感受到了流溪河与广州人文之间的深深联系。
沿水生活的文化是广州人最深的共同记忆之一,随着城市扩大,人们和江河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尽管有过粗放无序的阶段,但在新发展理念下,尊重绿色生态的人水平衡将重新建立起来。
这也许就是我们交给下一代的答案。
(广报记者刘冉冉、杨耀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