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迸发创新动能迎来“驱动拐点”

19.01.2016  14:51

  ●新华社记者 蔡国兆 扶庆 陈宇轩

  经历十余年产业结构深层变动后,进入2016年的珠三角正在翻开新的一页:新一轮人才“孔雀东南飞”出现,创新创业发生“裂变式”快速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驱动拐点”正在来临。

  新一轮“孔雀东南飞”

  5年前,25岁的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张云飞带着无人船技术来到珠海,创立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今天,张云飞的无人船已在全国14个省、31个城市得到应用,他本人还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30年前,珠三角依托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迎来第一轮“孔雀东南飞”。近年,在持续的结构转型和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进程中,大批高端人才再度集聚。

  正如无人船商用化背后有张云飞,在广州迈普的3D打印“人工脑膜”背后有归国留学人员袁玉宇,在深圳光启的超材料产业化背后有杜克大学博士生刘若鹏。大批高端人才的涌入,让珠三角成为前沿科技产业化的“圆梦之地”。

  “一幅新的‘孔雀东南飞’画卷正在展开。”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说。

  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省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506万人,占全国总量的9%;高技能人才总量273万人,比2010年底增长67.5%;每年在粤工作海外专家总量超过13万人次,约占全国20%。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从农村务工人员为主,到大学生为主,珠三角曾经历两轮大的人员流入,在这一轮以留学归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为引领的“孔雀东南飞”潮中,这个区域将获得以技术进步为表现的新人口红利。

  创新创业迎来“裂变式”发展

  张国新,华为公司原高管,财务自由后,他辞职创办了新型科研机构深圳微纳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从事IC领域初创公司的孵化和加速。

  龙头企业是珠三角吸引高端人才的“中继孵化器”。很多海外留学人员、高级工程师、管理人才从这里进来,又从这里出去,成长为新“孵化器”领军人物。

  “珠三角的创新正在呈现‘蒲公英式’裂变。华为、中兴、腾讯、格力,还有许多知名不知名的龙头企业,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这些人都像成熟的蒲公英,风一吹,创新创业的种子就四处飘扬。”张国新说。

  这种自发的“蒲式裂变”被一些地方有意识模仿。位于广州开发区的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一个专门帮助企业设立孵化器的孵化器,迄今已引导40多家龙头企业设立“企业内孵化器”。

  “过去5年,政府没有花一分钱,孵化面积翻了一番,孵化项目数量增长了近三倍。”该中心主任汤恩说。

  创新创业的“裂变式”快速发展奠定了珠三角自主创新的基石。2014年,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2015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两大国家级示范区的相继运作,表明核心城市的创新资源外溢,珠三角地区形成了连片化、集聚化的创新形态。”陈鸿宇说。

  “驱动拐点”初步显现

  爱斯达服饰有限公司,原本是佛山一家服装代工企业,经历市场煎熬与创新洗礼后,这家典型的低端制造企业已成功“转行”做智能裁缝机器人,订单源源不断。“卖一台裁缝机器人的利润,相当于代工几万件衣服。”公司总裁樊友斌说。

  孵化、创新的连片化、集聚化加快了珠三角企业新陈代谢的步伐。在佛山这个珠三角传统产业的“大本营”,每年有大批企业死去,也有大批企业诞生,还有大批企业持续生存,但生存下来的已脱胎换骨。

  在残酷而又充满希望的进化史中,珠三角正在迎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拐点”。

  广东省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企业创新调查报告》显示,2013—2014年,全省7万多家调查企业中,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占43.1%。珠三角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占有创新活动企业的97.5%。

  记者从刚刚闭幕的广东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获悉,2010年至2015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1.76%提高到2.5%,技术自给率从65%上升至71%,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

  在创新的拉动下,2015年,珠三角经济增速在被高速崛起的粤东西北超越6年后,实现“反超”。

  “珠三角取得转型升级阶段性成果,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说。

  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课题组组长柳卸林认为,可以预测珠三角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拐点”正在来临。

  新华社广州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