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育民:珠三角须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群

08.07.2015  21:17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施已进入第七个年头,珠三角转型升级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今年是珠三角“九年大跨越”中期关键之年,转型升级处于攻坚阶段。省委、省政府在今年5月召开了全省推进珠三角地区“九年大跨越”工作现场会,对下一阶段实施《规划纲要》进行了部署。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珠三角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紧紧围绕五大重要举措真抓实干:一要抓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二要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广东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三要瞄准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方向,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扎实建起来;四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产业革命机遇,抢占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五要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广东自主的内源型经济发展格局。

经济全球化带来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珠三角要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群,将各种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放到这个大框架中去落实。

一、建立高效运转的行政体系

比如在城市经营与社会管理方面,珠三角城市可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率先出台一些具有突破性又有积极意义的改革措施。建设南沙、前海、横琴自由贸易区,对于大珠三角城市群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取得较好成效,自贸区可借鉴港澳在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在扩大开放方面,珠三角各城市可通过城市对外交流来促进珠三角和世界各国重要城市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和体育合作等活动,从中发现乃至创造新商机和新产业的发展契机,以及原有产业的新发展契机。由此,不仅可促进珠三角城市群的建设,而且可深度参与和大力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二、制定个性互补的产业发展规划

在《珠三角规划纲要》框架下,整个珠三角地区应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基本原则是,珠三角各城市不搞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不做结构相似且利润低下的产业布局,而是要根据各城市的不同个性,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及产业集群。既注重朝阳产业的扶持与发展,也不忽略传统产业的改造更新。珠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无疑也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大方向相配合。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属于后发地区,但是后发地区的优势之一,就是如同一张白纸,可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珠三角可一步到位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或商业模式,比如可直接与德国或北欧国家密切合作,加快发展工业4.0及相关的新兴产业。

三、打造美名远扬的区域品牌

珠三角城市群有必要联合起来,共同推广“珠三角”品牌。除了广交会、深圳高交会、珠海航展,其他城市亦可根据自身的城市个性、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举办不同的博览会,突出珠三角城市群的品牌特色。

除了定期举办的交易博览会,还应设立一些永不落幕的展销会。比如广州名优产品展销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通过各种主题的展销活动,为广州市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树立起良好的整体品牌形象。值得关注的是,在广州还有产业园商会。在产业园里建立商会,可将产业园管理委员会的一部分政府职能转化为商会的企业行为,从而提高服务效率。与原有的行业协会及商会相比,产业园商会对产业的扶持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四、合力开发尖端科技成果

除了工业自动化及信息化的加快普及和应用,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珠三角城市群可集中所有科技创新力量,包括行业和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力量,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多出科技成果、尽力提高成果转化率的目标。各城市可根据自己的产业规划与城市发展目标,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广州更应发挥核心都市的作用,发挥科研院所集中且较有实力的优势,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推出具有重大影响、能够应用于珠三角当代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

五、培育高端人才与文化创意

珠三角要提升制造业水准,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既要培养出一支数量庞大、品质较高的产业工人队伍,又要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此外,企业产品如果技术含量不高,没有个性尤其是文化个性,就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应重视文化创意,运用先进技术和工艺使文化元素与产品“无缝对接”、互相融合在一起。比如可结合百家姓、中国神话传说或者历史名著中的人物故事等,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通过提高文化含量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建议珠三角各城市除了建设创业园区,还可通过开辟创新与创意一条街等,为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产品,以及“互联网+”新产品,提供展示和发展的个性空间。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梁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