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余年 珠江两岸换新颜
25.05.2017 10:35
本文来源: 广东电视网
今日繁盛的珠江两岸 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摄
1979年的珠江两岸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供图
老广州有一句话,“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上世纪80年代,以珠江为界,“河北”集中了大量的优质社会资源,商业繁华,是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河南”则多为工厂农田,连接城区两岸的只有人民桥和海珠桥,生活很不方便。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珠江北岸长堤一带修建了一批地标建筑,无论是建筑技艺层面,还是历史价值方面,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比如塔影楼、粤海关大楼、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五仙门发电厂、民国中央银行大楼、爱群大酒店等,大多体现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让这段广州“外滩”充满了中西合璧的韵味。
解放后,珠江的“河南”地区建设成工业区,贯穿“河南”的工业大道用它的名字告诉我们广州这段工业史。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气旺了起来,基础建设、商业发展日渐蓬勃。宝业路的夜宵一条街,灯火通明,让许多人甚至从“河北”赶来吃夜宵。“河南”——海珠区,已俨然成为广州版图上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
现如今,珠江两岸发展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可谓“珠江两岸相辉映,齐为羊城添光彩”。(周巍)
本文来源: 广东电视网
25.05.2017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