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奔流㉔ | 菠萝啤厂“飘”出的新气息
钢铁厂、造船厂、造纸厂……珠江前航道的黄金十公里之外,后航道、西航道等外围岸线凭借开阔江面的水运优势,孕育出广州繁荣的近现代工业,奠定了华南地区制造业重镇的地位。岁月流金,曾经辉煌的老工厂随着“退二进三”的步伐逐渐撤出城区,留下尺度超然的车间、仓库,成为城市不可复制的工业遗产。
在珠江西航道左岸,始建于1934年的广东饮料厂,在年过古稀之际结束了西增路厂区的生产。经过升级改造,饮料厂旧址改造成原创元素创意园,历经沧桑、富有年代气息的老厂房也被活化利用起来,并迎来建筑师事务所、服装企业、电商企业等新入驻者,重现生机与活力……这个产出第一瓶“广氏菠萝啤”、为广州人留下经典味觉记忆的地方,燃起创意激情,再续昔日荣光。
位于珠江畔的琶洲工美港现在是文创园区,有着380米的江岸线,改造前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金属加工厂生产场地。(受访者供图)
啤酒厂变创意园可见文物古树老建筑
由广东饮料厂旧址改造而来的原创元素创意园,拥有3栋文物建筑、1栋历史建筑、9棵树龄160年以上的古榕树,是文物、历史建筑、古树“三料”齐全的创意园。
日前,探访小分队走进这个将近90年历史的老厂区,一块刻有“广东饮料厂奠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的奠基石昭示着老厂区的厚重积淀。“你看石碑上的落款是当时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省建设厅长的名字,广东饮料厂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原创元素创意园联合党支部书记、奥益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小云说。
原创元素创意园仍保留着当时用于储存小麦的麦仓。
杜小云介绍,广东饮料厂是当时兴建的专门从事啤酒、汽水生产的省营企业,是当时华南地区第一家啤酒厂,也是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1975年,广东饮料厂改名为广州啤酒厂。2006年,广州啤酒厂停止了在西增路厂区的生产。2008年,厂区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广州市奥益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着手改造厂区。“由于靠近商圈,园区吸引了很多服装企业进驻,成了广州知名的服装、鞋帽、皮具、建筑设计及时尚创意的原创设计基地,也成了创新创业和工业历史遗存、文物保护利用的案例之一。”杜小云说。
该园区由61幢旧厂房、车间、办公楼等功能不同的建筑组成。其中最早建成的建筑位于江边,这个红砖墙、坡屋顶的啤酒车间被称为“捷克楼”。“因为广东饮料厂最初的厂房设计、机器设备采购均由当时的捷克‘斯可达’公司承包,由捷克技术人员指导安装、管理。2016年,被专家认定为园区文物线索。”杜小云介绍。如今捷克楼内部空间被切割成类似现代办公室的隔间,从外面看,高大的车间体量,线条简洁的结构美感,依然引人注目。
当年的麦仓获新生顶层蜕变“森林办公室”
在“捷克楼”对面,38米高的麦仓静静地坐落在珠江支流增埗河岸边,这也是园区制高点。12个混凝土圆筒仓顶上有一个58米×7.5米的长盒子空间,四壁白墙,两排高窗,简单粗犷。据了解,麦仓建于上世纪60年代,麦子通过水路运至岸边,自下而上输送到顶层储存,由地面的方形洞口泻入筒仓,取用时从下面打开即可。
10多年前,正为建筑事务所寻觅新址的建筑师蒋滢、何健翔来到广州啤酒厂,马上就被麦仓顶层吸引住。“这里有着代表过去工业时代的印记。”蒋滢说,他们要为老房子注入新生命,把事务所搬上麦仓顶层。“通过建筑梳理历史和文化记忆。”何健翔说。
在升级改造时,工人剥开白色的墙面批荡和天花抹灰后,最初的红砖墙体和混凝土框架随之露出。老房子里的老器物都被保留下来,新介入的建筑材料仅有钢材、原木和玻璃,通往阁楼的钢楼梯特意保留颗粒感的天然纹理,不作矫饰。在设计时,建筑师打开了麦仓顶层望江一侧的部分墙面,透进阳光、江风,人们可以走到圆筒顶部的露台凭栏远眺,十分惬意。
“我们有一个很温情的想法,利用原有楼面通向筒仓的一系列洞口种植树木,室内的植物可以直接栽在地板上。高窗投射进来的阳光让绿叶在地面留下斑驳光影,建筑师穿梭在树林和光影中,可以说是‘麦仓顶层的森林办公室’。”蒋滢说。
钉子不能随便打挂招牌也得量身定制
在探访原创元素创意园时,杜小云告诉记者,“孙科楼”租出去了。这是一座位于奠基石斜对面的二层别墅,相传孙科曾在此小住,因此得名。建筑外立面用意大利批荡技艺营造出“拉毛”的凹凸纹理,白墙黑窗,红柱绿瓦,榕树掩映,精致迷人。
“这是园区的三栋文物建筑之一,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杜小云说。记者此前探访时曾了解到,文物部门和园区共出资200多万元修缮的孙科楼处于空置状态,杜小云既希望建筑早日找到“好人家”,同时也坚持“文物宁愿空着也不能随便租出去”。“我们的修缮经过文物部门认真把关、专家论证,文物建筑本来面目得到恢复,企业进驻不能随意二次装修。”
后来,一家直播电商企业租下了“孙科楼”,租户希望在外墙钉上招牌。“这是文物建筑,钉子不能随便钉。”杜小云说。施工师傅经过再三研究后,量身定制了可以套在外飘窗台上的挂钩,把企业招牌挂上去。此外,为了保护建筑外立面,空调管道不能穿墙,只能在玻璃窗上开孔引出。
原创元素创意园内的旋转楼梯成为网红打卡点。
“文物建筑上采取的每个装修装饰动作都得是可逆的。”杜小云道出了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原则——可逆性。“这个二层连廊是当年的物料传送带,旁边的小广场上,曾经放着一个个金属啤酒桶,现在我们保留了一个。面向小广场的黄皮楼,我们叫它‘竹筋楼’,建于大炼钢时期,那时钢材紧张,部分钢筋采用了竹筋代替。”杜小云对工业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了如指掌。
“第一瓶广氏菠萝啤就是在这里生产的。”杜小云指着竹筋楼介绍。园区现在依然保留着啤酒加工的设备,金属罐排成一列,蒸汽中弥漫着浓郁麦香,“新鲜麦芽汁特别好喝”。走出门外,杜小云指着墙上的路牌说,每个路名都和园区的历史息息相关。“比如五条纵向道路以‘广啤一街至五街’命名,与之垂直的鼎铭路,得名于新中国成立前广东饮料厂最后一任厂长林鼎铭。据说林厂长曾留学德国,是个盲人,光靠闻气味就能辨别出啤酒的好坏。”
工业遗产为何集中分布珠江边?
沿着珠江支流增埗河一路南下,从西村、白鹅潭一直到白鹤洞和南石头,时至今日两岸依然矗立着体型庞大的厂房、仓库、油罐,这是广州工业遗产五大主要片区的其中之三。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广州的工业遗产呈现成片集中分布,主要分布在西村工业区、白鹅潭工业区、员村—赤岗工业区、白鹤洞—南石头工业区、黄埔工业区。
广州不少工业遗产重获新生,展现新的面貌。
工业遗产集中分布于珠江边,这与工业生产的特点息息相关,又大又重的原材料和货物尤其适合通过船舶水运。其中,西村工业区包括水泥厂、啤酒厂等;白鹅潭工业区主要有洋行码头仓库区等;员村—赤岗工业区包括化工厂、纺织机械厂等;白鹤洞—南石头工业区包括钢铁厂、造船厂等;黄埔工业区则由船舶工业发展而来,集重化工业、船舶港口运输、机械制造于一体。
从发展阶段上看,广州近代的工业遗产数量较多,呈现阶段性密集分布。1911-1937年期间,工业迅速发展时期形成的遗产最多,集中出现在辛亥革命后的10年间,以民族工业创办和当时官办的工业遗产为主。在西村地区、西关地区、珠江航道沿岸地区原有工业遗产的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现代工业遗产拓展至芳村大道沿线、工业大道沿线、员村地区和赤岗地区。
专家观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
用好工业遗产的超常尺度
广州地处亚热带,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工业基础,依靠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成为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广州还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对外商贸港口,船舶制造业和港口贸易迅速发展。近现代工业遗产以轻工制造业和商贸相关产业见长,地域特色显著,比较突出的有造船、造纸、制糖、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水陆交通等。
工业生产是近现代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工业建筑和设施规模大、尺度超常、形象独特,这样的空间感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工业遗产因此成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广州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兴未艾,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案例,取得了一些成绩。受短期性政策和市场不成熟的制约,有的地方是将工业建筑改造成文化创意、商业服务建筑,将建筑外观改头换面,把建筑内部分隔成小空间分租。
目前,工业遗产的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增强对工业生产的工艺原理、专业设备和生产流程等的重视程度,充分展示和利用工业遗产的独特形象和异乎寻常的建筑空间,特别注意保留和利用这种超常尺度,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工业遗产的价值,有利于工业遗产价值的保护。
为了提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水平,郑力鹏建议从政策引导、遗产价值认知、决策对话平台三方面着力。一方面,出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政策,引导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朝着积极稳妥的方向发展,为建设单位创造前景可期、长期稳定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专业部门对工业遗产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价值评估,全面准确地揭示遗产价值和意义,明确保护的要求和改造利用的前提条件。不能仅着眼于工业遗产附着土地的价值利用,追求单一的经济价值,而是要尽量实现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的共生。此外,搭建一个决策、对话的平台,由业主、投资方、政府、地方管理、专家各方利益代表共同组成,成为法定的议事机构,各方诉求可以通过多轮沟通,形成共同决议,具有权威性、法定性和可执行性再去实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天研、廖靖文、方晴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李波(除署名外)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钰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