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珠江禁渔两个月 去年中山为渔民发补助2315万元

01.04.2015  10:43
在神湾旧市场码头,回到渔港的老何在整理渔网。 - 新浪广东
卖完鱼,老何的妻子谨慎地驾驶小船回来。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在神湾旧市场码头,回到渔港的老何在整理渔网。 卖完鱼,老何的妻子谨慎地驾驶小船回来。

   头条精读

  今天起,珠江开始2015年禁渔期,为期两个月的(4月1日12时至6月1日12时)禁渔期所有渔船禁止在内河水域进行捕捞生产,在禁渔水域违规作业情节严重的将移交公安机关立案追诉,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悉,中山市珠江禁渔期的禁渔对象为全市所有内陆捕捞渔船,禁渔水域为全市内河水域,即中山市三个入海河口洪奇门口、横门口、磨刀门口向珠江一侧的水域,包括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洪奇沥水道、横门水道、磨刀门水道及其支流。渔政部门表示,禁渔期内,在禁渔水域范围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国家级和省级水产原种场因采捕珠江天然水产苗种、有关科研单位进行珠江渔业资源调查研究需进行捕捞的,须经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报农业部审批。

  此外渔政部门还申请了市财政资金,对落实禁渔制度的渔民给予生活补助。2014年2月以来,市海洋与渔业局严格按照相关工作程序,完成了中山市2013年度渔业油价补助专项资金的受理、审核及资格公示工作,发送共核定2013年度应发渔业油价补助的渔业船舶有1189艘,总功率为15444  .1千瓦,补助总用油量为6137.4吨,补助总金额2315万元。

  市渔政支队公布了举报电话0  760  -23392235,欢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中山市实施珠江禁渔期制度情况进行监督。

   [人物故事]

  一年近300天开渔  仅换粗茶淡饭

  明天,珠江开始2015年的禁渔期。在西江神湾段以打鱼为生的渔民老何,和妻子一起回老家清远,他们要趁着这段时间,修补渔船,等待开渔。

  单调的捕鱼

  其实,就算是开渔,每天的渔获也不多。

  开渔期间,早上6点不到,天刚蒙蒙亮,老何和妻子一般会匆忙洗漱完,先不吃早餐,马上开渔在西江里捕鱼。从西江神湾段出发,最远去到珠海大桥。清晨寒风剪剪,太阳像一颗还未热透的咸蛋黄,没能带来丝毫暖意。老何将皴裂的双手凑到嘴边呵了口气,便开始忙活起来,第一张渔网抛出去,不疾不徐地落在江面上,水中的“咸蛋黄”被渔网切割成一团模糊的绛红色。在旁人眼中,这幅景象不失为难得一见的美景,老何却只是满心担忧着今天的渔获。

  老何从15岁开始打鱼为生,至今已有30个年头,一年中有近300天居住在船上。在老何的老家清新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单是何家这个大家族就有数百号人浮船打鱼,因渔获锐减,20年前老何和叔侄、堂哥们从清远老家来到西江神湾段打鱼,水虽浑浊,渔获却多了不少。

  趁着收网前的空闲时间,老何的妻子开始准备早餐,一口单头燃气炉灶,架起一口熏得油亮发黑的铁锅,妻子为老何准备的早餐是面条。一碗清汤面,就着自家晾晒的鱼干,老何吃得有滋有味。清苦、单调的水上生活,让不少渔民染上抽烟、喝酒的习惯,但老何却不好这两口,平日里最大的乐子便是看新闻、听广播,天气预报是每天必听的节目,遇到天气不好,就可以提前泊岸。

   不丰的渔获

  忙活了半天收成并不好,十多斤渔获让老何失望得连连叹气,为了赶上市场的人流高峰,中午老何和妻子驾着船动身前往神湾镇冲口市场附近的码头。下午3点多渔船靠岸,和往常一样,女人们带上当天的渔获上集市档口摆卖,男人们则留在船上清理渔网。老何将渔网挂在竹竿上,开始清理渔网上的垃圾,除了树枝、水草外,还有不少生活垃圾。

  当天的渔获并不多,不少人专程从石岐、小榄过来买鱼晒制鱼干,不到5点钟十多斤鱼便卖完,老何觉得天色还早,便准备动身再去“试试运气”。下午打鱼要轻松得多,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妻子在船尾负责开船,老何负责撒网,撒了两次网,渔获比上午还要惨淡,老何急忙收网赶回码头,必须赶在天黑前把渔网清理干净,不能影响第二天捕鱼。

  现在老何也开始担忧,每次清理渔网都会发现西江里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水质污染严重鱼的数量也会减少,以前每天都能捕近三十斤鱼,有鲫鱼、龙脷、黄鱼,近两年数量越来越少,品种也越来越单调,一天能捕上20斤鱼老何就心满意足了,卖上两百来块,除去每天二三十块的油钱和日常开支,一天能剩下百来块钱,这些辛苦钱两口子不舍得花,基本上都寄给读书的孩子们或老人们家用。

   后辈的逃离

  打鱼的生活其实蛮艰辛,但老何从不在孩子们的面前提及打鱼的艰辛,让老何最失落的是感觉自己“回不去了

  老何的渔民伙伴,除了来自江西的渔民,更多的是“本家”的亲戚们,他的侄子、堂哥们也在这一带打鱼为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同村不少渔民开始上岸生活,但何家这一大家族依然有上百号人以打鱼为生。到了老何这一辈,何家人也在慢慢告别“浮家泛宅”式的生活,子女们纷纷外出求学,再不济也去工厂或建筑工地找一份活。

  老何的堂哥何启明(化名),少年时期便开始捕鱼为生。他的妻子娘家也是世代打鱼为生,他们在打鱼时相识、相恋,就连婚礼也是在水上举行的。现在,只有26岁的小儿子阿涛(化名)陪着年过花甲的他们一起打鱼为生,“不愿意打鱼也没办法,父母上了年纪,又舍不得放弃这个营生,总得有个人在身边照应着才放心。”他的堂亲表兄们多在工厂里打工,行情再差一个月也能拿个两三千元。而他们一家三口人没日没夜耗在船上,一个月下来收入也不过三千来块。

  他也在等待着上岸,“等父母回家养老,就去工厂找份工作,轻松许多,收入也不比打鱼差”。

   [禁渔生活]

  休渔时做些什么

  习惯了长期呆在船上,待在地上反倒不如在船上自在,尤其是在长达两个月的休渔期中,老何总是满心期待着开渔期,但是离开时,又总放心不下家里的老父母和外出读书的孩子们。老何的休渔期是怎么过的呢?

   “针线活

  补渔网是“打鱼佬”必备技能,一张渔网六七百块,西江里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容易挂破渔网,一张新渔网用几次就“千疮百孔”,缝缝补补下来能用上小半年,老何补渔网是一把好手,嘴里叼上缠满渔网线的梭子,一只手拿着钩针、小刀,另一只手展开渔网,便开始娴熟地修补渔网,一张破破烂烂的渔网经老何修补后能再次“上岗”。

   家人团聚

  老何夫妇常年在水上漂泊,很少有机会同孩子一起面对面聊天、交流,每周两三次电话成为老何两口子平时与孩子交流的主要方式,常年分居异地,慢慢就和孩子们生分起来,在电话里彼此一番嘘寒问暖,却再也没其他话可聊,父子之间的客套让老何无奈、心酸不已。“孩子的家长会从未去过,常年打鱼,身上的鱼腥味都洗不掉,不太好意思去见老师,再加上常年在外,实在抽不出时间去学校”,老何满是愧疚,一年中除了春节、休渔期待在老家,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船上度过。

  此前,春节前一周,老何两口子从西江神湾段回到老家,有近两天的船程,一大早出发,在三水歇息一个晚上,路上顺利的话第二天晚上便能到家,还能赶上晚饭,那天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孩子们放假回到家中,在外漂泊了小半年的老何夫妇也终于回到久违的家里,父子短暂的团聚从一顿丰盛的家宴开始。

  统筹:南都记者  黄金珠  刘贤沛

  采写:南都记者  刘贤沛  吕婧  何伟楠  通讯员  黄忠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