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参与开发瓜达尔港:通道为强 联合谋远

06.11.2015  01:14

      珠海参与开发瓜达尔港,不仅将促进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国际贸易,也是帮助巴基斯坦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使巴方能从中国发展的机遇中获益,符合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政策。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抓大项目和核心项目是重中之重。在“中国 广东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珠海共签约10个项目,总金额151亿元。其中有瓜达尔中国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贵广—南亚(瓜达尔港)”国际物流大通道项目、马来西亚国家大剧院玻璃幕墙项目等。另外,还有一些项目在后续跟进中,这种源源不断推进的势头,充分展现了珠海落实国家战略的决心和雄心,和开放型经济的新格局。

        珠海港与瓜达尔的投资协作堪称珠联璧合。瓜达尔港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它位于巴基斯坦西南边陲,阿拉伯海之滨,靠近伊朗边境,距离世界主要运输航道霍尔木兹海峡仅400公里,堪比通往阿拉伯海和波斯湾的大门。珠海参与开发瓜达尔港,不仅将促进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国际贸易,也是帮助巴基斯坦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使巴方能从中国发展的机遇中获益,符合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政策。珠海港与瓜达尔港在航线开拓、货源提供、物流仓建设、信息平台组建等方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可以把航运资源更好连接起来,瓜达尔港成为集转载、仓储、运输于一体的中国商品海上中转站和南亚战略枢纽,可使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朝印度洋,目光望向世界。

        “一带一路”的实质就是通道建设,由点到线、以线带面,从局部合作推进至整体合作。珠海拟投资建设的“贵广—南亚(瓜达尔港)”国际物流大通道,与贵州黔南州共同构建贵州国际陆港“一港、两中心”互联互通平台,整合大西南地区资源,为大西南地区搭建起一体化的出海通道,这个构想是非常有长远眼光和战略眼光的。

        印度洋是海上丝路贸易必经之路。作为能源通道和贸易通道,印度洋对中国影响重大,印度洋航线长,情况复杂,往来于航线上的中国油船、商船在需要时须就近靠岸补给。笔者上个月刚刚到南亚进行过调研,总的感觉是南亚目前的发展势头很好。在过去的25年里,南亚一直保持着2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高速经济增长,几个主要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印度经济份额占到整个地区的80%以上,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追上中国。但目前南亚的软肋之一是它的制造业,而这恰恰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中国与南亚之间的多条路上通道正在建设。 云南 省政府最近建议修建一条自昆明起,经过大理抵达缅甸密支那,最后连接印度雷多的铁路。这条陆路通道利用起来,可比海路缩短3500公里,但纵使没有各国在安全问题上的枝枝节节,完成时间要在10年或者20年以后。正在打通的瓜达尔至新疆的陆路通道,预计完工时间也是在2030年。而且陆路通道与海上比通过能力差,现在陆路贸易只占中巴贸易5%,且成本是海上贸易成本的7倍。

既然中国与南亚贸易很长时间内,要靠海上通道维系,那么贵广—南亚的贸易大通是大有可为的。接下来,关键要做好如下几个联动:

与横琴 自贸区 建设联动。珠海港可以成为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口点,腹地很大,和位于珠海的广东自贸区横琴片区的辐射面相同。自贸区做的是制度,降低贸易障碍和投资的阻碍,使国际商品和资金进出方便,大量涌入。港口做的物流,使物质性商品在空间快速的流动。这两者的结合,能对西南—南亚大通道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贸易和投资联动。这是指在沿线各港口投资设立各类开发区,让贸易和投资联动起来,华发集团与中海港控合作投资建设瓜达尔中国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就属于此类。南亚国家现在在其港口实际上已经设有开发区,如孟加拉吉大港就设立了中国产业转移园区。珠海可以加快对这类线上港口园区的投资力度,让产业进园、技术进园、服务进园,以港口的物流支撑园区的发展。

与其他港口结盟联动。港口联盟是海上贸易的有效整合形式。通道需要重要的补给站和停靠港,珠海港可以与南亚港口、包括孟加拉的吉大港、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和印度的孟买港等进行联盟,联合航线接驳和物流分拣,降低空仓耗损,大力发展保税仓储、国际采购、中转、配送、流通性加工、通关等服务功能,形成跨国合作。

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联动。目前南亚,主要是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是棉花、铜及制品和矿砂等;中国出口印度则以电机,电气,机械和有机化学品等为主。出口产品可在珠海及其珠江西岸进行装备,在南亚建立生产和营销中心,要适应其环保等新要求,跟进全程的配套解决方案,将领先的高品质产品推向南亚市场。

        (作者丘杉系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关闭 茧丝绸行业市场监测系统 关闭 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全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管理信息平台
汽车贸易管理与汽车市场
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
生产资料流通管理
中药材流通分析
商务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