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唯一日军侵华文件翻译完成:轰炸广州很得意
尘封76年后,由珠海博物馆收藏的唯一一份日军侵略珠海三灶军事文件——— 《三灶岛特报》昨日翻译成中文,首度对外发布。
市文史专家杨长征称,这份文件系当年日军绝密文件,近日由珠海致公党金湾支部委员历时3个月翻译完成。据介绍,该文件作为当年日军向上级呈送的战报真实性很高,披露了大量此前一直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人得以从当年侵华日军的视角了解76年前那段残酷血腥的侵略历史。引人瞩目的是,文件中提到日军1938年因扩建军事机场占用民房,向三灶村民进行征地拆迁补偿的经过。
由日本作家捐赠珠海博物馆
据珠海市博物馆的专家介绍,《三灶岛特报》来自一个日本作家,被博物馆收藏非常偶然。2009年8月,定居香港的珠海三灶同乡会人士魏福荣在与三灶镇纪委副书记吴财友会面时,引荐了身边的日本作家和仁廉夫。和仁廉夫当时正在撰写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海军攻占三灶岛历史的书籍,并向三灶镇政府官员展示了他为此从日本的各个政府或军方档案管理搜集来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一套印有“军极秘”标志的《三灶岛特报》。
吴财友意识到这份由日军完成的绝密文档对于后人了解、探知、还原早年日本侵华战争意义重大,当即将文件复印,并交给珠海市博物馆保存。
为翻译专门学习古日文
多年来,这份日军原始侵华资料一直静静躺在博物馆,由于是日文,专家们只是通过资料中的图标以及少量中文文字,推测其中记录的是日军侵略三灶的军事布防、基地、气象卫生状况、人口数量等信息,具体内容并不了解。
2013年,致公党金湾支部成立了一个拍摄小组,决定筹拍一部关于三灶侵华日军暴行的纪录片,并为此到珠海市博物馆调研相关历史资料,珠海市文史专家、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杨长征提供了《三灶岛特报》影印本。翻译参与者刘昌言说,原来关于日军侵华历史大多依据幸存者口述,但很多幸存者已经年迈,记忆模糊,而且由于无法接近日军高层,难以了解全面的信息,只有碎片化的记忆,拍摄团队当时就意识到这份材料有重大历史研究价值,一直打算将其全文翻译,但苦于一直没有找到人进行翻译。
直到2014年7月,翻译工作才正式启动。经致公党金湾支部副主委杨义德介绍,在武汉大学深造、谙熟日文的广东科干院日语教师彭佳莉着手进行翻译。
彭佳莉说,翻译过程十分曲折,这份日军军事材料采用二战结束前的古日文书写,并不同于今天的日文,她在翻译之前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并重新学习古日文,浏览同时期有关的文献历史资料,从7月开始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逐字逐句翻译,历时三个多月,于昨日翻译完成并正式向媒体公开。
日军早年文件内容细致程度令翻译震惊
“文件中,日军对于中国人极其蔑视,都以‘支那人’称呼”,彭佳莉说,她原本对于日军侵略珠海三灶的历史并不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己也沉浸到了这一段历史中,深切地感受到先人承受的苦难,同时也对侵华日军在书写文件中的细致和变化多端的奴化措施所震惊。
南都记者了解到,此次翻译的《三灶岛特报》是三灶日军每月定期向上呈交的战报,属日军“军极秘”文件,里面注明使用后需烧毁。二战期间日军将军事情报划分为五个保密级别,“军极秘”是仅次于最高“军机”级别第二高的军事信息。
特报分五期,详尽记录了1938年6月至1938年10月,5个月里侵略三灶日军的布防、进攻作战以及普通日军生活的细节,甚至连每个月多少士兵染病、实行哪些奴化政策、效果如何、岛上有哪些植被、动物,犬类的体型特征都有描述,堪称巨细无遗。
揭秘
日军对外公布驻岛人数与实际记载差异悬殊
根据特报记载,1938年1月,日军乘坐舰艇占据三灶岛后不久,首批日军第十四航空部600人连同第二防备部队官兵合计470人驻岛,修建机场,作为轰炸广州、武汉等华南城市的军事基地。
杨长征说,特报首次披露了侵略三灶日军部队番号和人数此前的历史文献根据民国时期中山当地的报纸报道,一般认为首批登陆三灶的日军为6000多人,但根据日军特报,实际人数应该只有一千多人,相对而言战报的可信度显然高于当时媒体的报道。
由于水土不服,不少日本军人上岛后不久患上霍乱等疾病,加上游击队不时伏击落单日军,日军为此在战报中感到头疼。特报同时披露,日军占领三灶之初,条件简陋,住房不够,约600航空兵只有兵营三栋,每栋居住区有200张草垫子,而岛上蚊虫特别厉害,士兵必须使用蚊帐,这样一来睡觉的地方就“非常狭窄”。
“再加上现在各部队飞机的派遣员工出差等时有发生,还有和基地基建相关的各类人员增多”三灶日军为此在特报中请求上级“紧急增加营房数量”。
机场不平,时有飞机受损
特报显示,1938年6月,日军机场因遭遇暴雨等原因一度受挫,雨水使得日军修筑的机场跑道很快软化,产生凹凸,需要重新碾压。但为了协助陆军早日占领广州等华南重要城市,日本空军还是在这个月的4日使用正在施工中的机场,并投入了28架飞机,对广九铁路、广汉铁路以及当时的广东省政府、虎门炮台展开轰炸。
尚未建成的机场凹凸不平,特报称时有飞机受损,仅6月4日启用第一天,9架飞机起飞,3架就因起落架受损,三四天不能使用。
轰炸广州,日军得意称“效果甚大”
随着机场的建设,三灶日军飞机到了10月攀升至74架,平均每个月有20天起飞执行轰炸任务。
特报对每次轰炸的时间、飞机数量、投弹量、轰炸效果都有明确记录。如1938年6月15日,三灶日本空军派出12架舰艇爆破机,携带6枚250公斤炸弹轰炸广东市省政府(原文如此),并不无得意的在轰炸效果一栏中称“命中,引起大火,效果甚大”。不过,由于中国军队提前做了布防,日军也在特报中坦言有多次轰炸,“没有效果”。
上述轰炸持续至1938年10月广州沦陷,珠海三灶日军机场因为从前线转为后方,战略地位从此开始下降,原有的日本空军和飞机除部分留守岛上,大部分转移至福建等地,继续轰炸。
日军扩建军事机场,拆迁民房给补偿
令人诧异的是,特报中居然记录了三灶日军早期开展征地拆迁活动的经过。如1938年9月日军因飞机场扩建等,需搬迁“支那人房屋38间,按建筑费5200日元进行折算,再结合使用年限、房屋现状及先例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发放台湾米261袋作为补偿”。
10月,日军还开展了“扶贫”活动以笼络人心,消磨本地人的反抗意识。日军在特报中称,要求在各乡村开展贫民调查活动,最初原有200名,后经调查确定为贫民的有85名,“这里所说的贫民指的是需要人扶助、自身因年老、年幼或身体残障缺乏劳动能力的人”,“针对这些人群采取的临时措施有,分发无人村残留的稻米,并将自治维持会今后贩卖物品所得利润或无主农田所得收获的一部分资助给这些贫民”。
日军推行的安抚政策更多的只是权宜之计。在特报中,日军并不信任中国人,在奴化的同时,直言“对于这些支那人,绝不能放松监视、解除警戒”。
专家解读
真实性很高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市文史专家杨长征表示,1945年三灶日军战败投降后,将所有文件焚毁,此前国内关于日军侵略三灶的历史主要依赖幸存者的口述、香山志以及民国时期中山本地政府报纸的报道,《三灶岛特报》是珠海收藏的唯一一份日军侵华原始资料,虽然只是复印件,但其信息和资料都是第一手材料,并且第一次从日军的视角记录了76年前的那段历史,对于国内研究日军侵华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参考价值。
杨长征说,特报作为三灶日军呈送给上级的战报材料,不对外公开的,要求客观,不能随意夸大虚构,因此真实性很高。
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 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