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将探索“入市”

08.09.2015  21:06
珠海将按照“五大转变”和国际宜居城市的发展要求,从构建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塑造望山见水美丽珠海。

回首过去,珠海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并举,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如今,在国家和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指引下,立足珠海实际推进“绿色城镇化”,是珠海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迈向“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建设与欧美先进国家相媲美的国际宜居城市应有之义。

南方日报记者获悉,《珠海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下称《规划》)日前已获市政府批复,明确了珠海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

规划》明确,珠海要以“五大转变”实现绿色城镇化,即推动城镇建设理念从粗放增长转变到生态宜居、推动城乡关系从城市优先发展转变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建设模式从高碳高冲击转变到低碳低冲击、推动城镇风貌从千城一面转变到魅力特色、推动城镇管理从经济为纲转变到公平保障。

下一步,珠海将按照“五大转变”和国际宜居城市的发展要求,从构建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塑造望山见水美丽珠海、建设优美和谐幸福村居、建设生态友好海绵城市、打造高效便捷绿色交通、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六个方面发力,打造成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珠江门户、促进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特区城市、展示生态文明的国际宜居城市标杆。

●南方日报记者 陈晓 见习记者 崔森

1

构建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

形成“城市—片区—新镇

联动的城镇格局

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是珠海城镇空间优化的主要途径,也将为建设国际宜居城市提供坚实的空间载体。按照《规划》,珠海将重点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格局、紧凑集约的城镇格局、“三高一特”的产业格局。

构建“一屏、一带、两片、多核、多节点、水网纵横”生态安全格局是重点。其中,“一屏”指北部绿色生态屏障,“一带”指南部滨海岸线保护带,“两片”指莲洲等生态基质区,“多核”指淇澳岛等生态绿核,“多节点”指公园绿地、游园、风景名胜区等开敞绿地,“水网纵横”则指要建设带状滨水公园。

在生态安全方面,珠海将实施生态景观林带、碳汇林、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并进一步完善珠海电厂等火电厂及大中型工业燃煤燃油锅炉、窑炉及重点企业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以环境管控、污染防治、风险预测为主的环境防治安全体系。同时,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重点开展前山河、三灶中心河、斗门黄杨河及白藤湖等水体的环境综合治理。

珠海还将按照“面向区域、生态间隔、多极组团”发展模式,建立“城市—片区—新镇”联动的城镇格局,划定城镇发展区、城乡协调区、生态控制区。比如,要重点建设包括唐家湾、珠海机场、高栏港区、富山工业园等在内的具有区域生产服务功能的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共同构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发展极。

此外,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珠海计划与港澳建立共同资本市场;建立珠澳水环境联防联治机制;与澳门开展旅游业职业资格互认工作,探索完善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的体制机制。

构建“三高一特”现代产业格局同样关键。迎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和广东自贸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面向粤港澳紧密合作、珠中江阳深化区域协作的重要趋势,珠海计划实施系列措施加强产业建设。比如,推进珠海港与瓜达尔港合作,建设国际骨干港口;联合港、澳、穗、深打造东半球最大主题乐园群等。

2

塑造望山见水美丽珠海

打造面向国际的复合功能海岛群落

东部滨海、西部田园”的自然景观,包容多元的人文氛围,幸福和谐的民生建设,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正构成“魅力珠海”的新图景。

自然景观开发上,“一带九湾”建设是重头戏。一带指情侣路浪漫风情海岸带,九湾指金星湾、淇澳湾、唐家湾、凤凰湾、香炉湾、九洲湾、拱北湾、横琴湾、新洪湾。未来,珠海将在此逐步搭建新型有轨电车、空中电车的绿色交通网络,建设情侣路亲海休闲辅道,建立与港澳多层次、立体化的口岸交通联系,塑造中国最浪漫的滨海步行道、最特色的海湾集合区、最美丽的城市天际线,建设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最具滨海特色的浪漫风情海岸带。

此外,深度发展珠海蓝色海洋经济,拓展海上旅游版图,打造魅力都市蓝色项链。依托珠海市区腹地,以海岛独特的稀有资源为核心,建立立足区域、面向国际的集休闲度假、海洋产业、科教、国防、海洋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复合功能海岛群落,塑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珠海海岛”旅游品牌。珠海将选择大万山岛等几个较大岛屿作为整个海岛旅游群的服务基地,其他列岛进行主题化的旅游岛屿开发,形成“一岛一主题”的开发特色。

西部地区则重点彰显“容山融水”的魅力,重点实施黄杨河“一河两岸”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幸福河水岸及沿线带状公园的建设、西湖生态休闲公园建设等工程。

3

建设优美和谐幸福村居

探索“股份+合作社+农户”模式

珠海乡村发展正逐步向公平保障转变。《规划》从改善村居人居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村居文明水平、保障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重点通过多元产业带动、分类引导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治村居环境等建设幸福村居。

经济是“幸福”的物质基础,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建设幸福村居的必由之路。珠海要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引入现代化管理平台,探索“农业+旅游”的复合发展模式,拓展二、三产业。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推进“专业特色镇”、“特色品种村”、“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比如,莲洲镇、斗门镇等地区村居可通过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入股,以合作社为平台整合生产要素,组织生产经营,探索“股份+合作社+农户”模式。

此外,珠海还将引入现代化管理平台及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模式;建设实时在线的信息平台推广珠海农渔乡土特产和村居游憩资源,在线上搭建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平台,在线下提供农渔副产品和体验式服务;培育壮大股份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4

建设生态友好的海绵城市

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为建设生态友好的海绵城市,珠海计划通过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低冲击开发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如提高水质、生态用水、修复沙滩、兴建公园等,进一步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资源管理是首要任务。《规划》明确,珠海将初步建立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的水量水质监测站网体系。到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要提高到72%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要达到95.7%以上。同时,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在生态用水方面,着力打造“一山两河百村落,一带两园百海岛”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建设由前山河、磨刀门水道等组成的河流生态廊道。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将出台中水回用管理规定,在工业园区和公共建筑大力推行中水回用,试点建设中水回用示范小区。在城市建筑屋顶、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等安装雨水收集和综合利用设施,鼓励建设净水和回用水两套供水系统,工业园区用水优先采用回用水。

沙滩修复则以香炉湾、凤凰湾、美丽湾等区域为重点。珠海将对既有沙滩岸线进行沙滩整治、水质治理,恢复部分历史沙滩,丰富市民的滨海活动。在规划整治工作时,保持人造沙滩与岸线相平行,呈现南北向伸展趋势,在南部渔女区域自然终结,以此打造具有地区标识的浪漫海湾形象。

5

打造高效便捷绿色交通

推动全市有轨电车线路全覆盖

公交都市”描绘出珠海的绿色交通之梦。未来,珠海将构建以公交枢纽为节点,以轨道交通和现代有轨电车为骨架,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慢行交通为补充,各种交通方式衔接顺畅的交通体系。

在城市公交体系上,珠海将沿珠海大道、机场东路、南湾大道等城市主道路建设公交走廊,综合布局现代有轨电车或干线公交。推进梅华路有轨电车一号线建设,尽快启动有轨电车二号线建设工程,形成有轨电车香洲环线;远期规划建设有轨电车横琴环线、有轨电车金湾环线,推动珠海市有轨电车线路全覆盖。

在对外交通系统上,珠海近期规划建设“珠海市区—广珠城际延长线”、广佛江珠城际线,在西部中心城西侧建设客运枢纽;远景则规划建设珠深城际线、珠斗城际线、广中珠澳城际线。同时,集中资源做大做优拱北口岸、横琴口岸等,规划建设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珠海航空口岸,建设大容量、高效能现代化口岸枢纽体系。

慢行交通将逐步实现与城市交通体系“无缝对接”。珠海将以公交为主体,鼓励“公交+自行车”、“公交+步行”的出行方式。如以珠三角区域绿道珠海段1号线和4号线为依托,结合绿道网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整合慢行集中区域,建立香洲—南坑—香山公园慢行圈、珠海渔女—海滨公园慢行圈、九洲城—景山公园慢行圈、拱北口岸—莲花路慢行圈等若干慢行圈;以人民西路等近期待改造道路的慢行系统改造为契机,建立合理的慢行系统设计模式。

6

体制机制创新

对低效利用土地项目

探索退出机制

改革创新有助破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珠海,这些改革涉及区域合作机制、农业转移人口管理机制、生态资源管理机制、节约集约用地方式、海岛资源开发模式、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城乡管理服务能力等方方面面。

规划》建议,珠海要建立健全企业与港澳大学、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港澳人才就业激励与保障机制。同时,对于区域战略性的资源或产业,则通过股份合作、生态补偿等方式,建立共赢的区域合作模式。

在生态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珠海将建立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对经济社会活动消耗资源情况进行登记评估;探索建立自然资源监控核算标准,对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各项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归属进行细化确权登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在国土资源集约利用方式上,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及依法取得前提下,试点探索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试行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同时,探索建立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动态调整制度,逐步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机制,对低效利用土地项目探索实施退出机制。

【战略定位】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珠江门户、促进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特区城市、展示生态文明的国际宜居城市标杆。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四化同步;集约低碳,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多元开放;城乡协调,共赢发展。

【发展目标】

1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到2020年,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三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率提升至34%,十二年免费教育全覆盖。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一批彰显岭南乡土文化特色的幸福村居示范村庄。

2

全面推进科学布局,“生态间隔、多极组团式”的城镇布局基本形成。

到2020年,环境品质进一步加强,受保护地区用地不低于1000平方公里;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进,三旧改造完成率达到80%以上,城乡低效存量用地得到盘活;西部生态新城、唐家湾TOD绿色生态新城、有轨电车上冲基地TOD小镇等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实行TOD模式规划建设比例达到75%,产城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唐家湾镇、斗门镇、平沙镇等中心镇城镇配套能力和水平大幅上升。

3

构建陆海统筹生态保护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到2020年,实施全域生态控制线制度,森林覆盖率达到35.6%以上;低冲击开发模式全面推进,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比例达到50%以上;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建成绿色交通示范城市。

4

彰显城市个性和风貌气质。

历史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全面推进,滨海特色、滨江特色、田园特色不断强化。到2020年,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与传统村落保护率达到100%,自然景观及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宜居品牌效益更加显著。

5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关键领域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市生活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持续优化,珠海市民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亮点】

1

落户限制将合理放开

在民生建设上,珠海计划进一步完善现有积分入户政策,优先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口市民化问题。逐步调整珠海市入户政策,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合理放开落户限制。

同时,加快对城中村及村改居所涉及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起规范统一的城市管理体制。落实本市进城落户农民原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四不变”政策。全面放宽其他地区直系亲属投靠政策,进一步简化办理程序。

此外,珠海将拓展居住证社会应用功能,梯度实现流动人口依法享有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权利与服务“一证通”制度。

2

庙湾将建客运码头

水上交通系统也将呈现更浓的“国际范”。依托现有客运码头,珠海将拓展市区与各海岛水上交通通勤功能,并将其逐步纳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在“增量”上,规划扩建改建桂山岛客运码头、担杆客运码头,新增庙湾客运码头、小万山客运码头,逐步开辟桂山岛—广州南沙港、桂山岛—深圳蛇口以及桂山岛—香港国际机场等航线。

3

探索供水等预期收益质押贷款

资金保障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珠海将充分利用横琴的政策优势,建立多币种商务交易应用服务平台。如探索在横琴开展对港澳企业和居民发行人民币债券、个人项下人民币与澳门元、港元在一定额度内的双向兑换试点;创新投融资机制,适当放宽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准入限制,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热、发电、污水垃圾处理等预期收益质押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