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高校构建开放型研究中心 助企业“逆袭”
刚刚完成锂电池技术创新的珠海达讯科技,准备在今年上演“逆袭”:尽管面临国外巨头的挤压,今年公司产值预计从2014年的2亿元增至6.5亿元,市场占有率预计提高3倍。在这家民营中小企业的“翻身仗”中,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扮演着“军师”的重要角色。
据了解,2010年以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整合化学与药学系、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和珠海市吉林大学超分子材料研究所的资源,先后成立了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和化学工程与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两大平台围绕学科建设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服务于创新链、产业链,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链条衔接,率先探索建设“高校主体、市场导向”的开放型研究中心。同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广泛校企联盟、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举措,两大平台突破了传统高校科研体制机制的束缚,促成“企业进校”,实现企业、高校和人才的共赢。
A.从“生死存亡”到市场占有率增3倍
就在今年,珠海达讯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制的三元动力电池将面世,预期新增产值6.5亿元,市场占有率将提高3倍。对于一家从事手机锂电池生产的中小企业而言,要在苹果、三星等国外大型企业的挤压冲击下实现市场“逆袭”,并不容易。
事实上,在两年以前,达讯科技处于“生死存亡”关头。据该公司介绍,相比资金雄厚、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如不提高质量标准和开发新品种,就会被淘汰。
2014年9月,经过政府、高校等多方协调,达讯科技相关负责人最终找到吉林大学,希望能提供能源材料方面的专家和科研支撑,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经过多次协商研究,我们最终从校本部引进了林海波教授作为平台的特聘教授,并与达讯科技合作成立了新的公司,专门做储能电池研发。”吉珠化学工程与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任江连海说。
2015年7月,“吉达讯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中,达讯科技一期投资500万元,用于部分设备投入和场地装修;林海波以技术入股公司,担任研究院院长,同时牵头引进了吉林大学本部的相关博士团队;吉珠公共平台则提供人才、设备和场地,服务企业的同时也增强优势学科实力。
目前,吉达讯研究院公司已实现市场化运作,拥有研发科技人员18人。该公司不仅帮助达讯科技实现产品创新,取得经济效益,还完成了储能电池标准检测的系列配套建设,建立了锂电池检测中心,正申报国家级检测认证资质。
“这突破了传统高校科研体制层层上报的束缚,促成‘企业进校’,实现‘双赢’。”江连海表示,这个新型创新体系将围绕学科建设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服务于创新链、产业链,发挥企业、高校协同创新的作用,实现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示范应用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储能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高校主体、市场导向”的开放型研究中心。
据了解,2010年至今,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合计投入超过6000万元,生物医药、化学工程与材料两大公共技术平台对外服务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1200余台(件)。
B.成果“变现”成高校科研内生动力
成立两大平台以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已引进专家14人,其中院士1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
“新型研发机构的设立,很重要的一点是解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高校人才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是其中关键。”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邓江年认为,在这一点上,吉珠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作出了较好探索。
2014年6月,经珠海市政府大力引进,张保献、王永峰两位药学家带着科研项目来到珠海创业,分别成立了“珠海宝德润生”和“津之敦”两家医药保健品公司。
“他们刚来时,既没有自己的研发场地,也缺乏专业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这些专业设备价格昂贵,往往一台设备就要数百万元,不可能靠专家自费购买。”江连海回忆,当时经市人社局、药监局等部门引导介绍,张保献、王永峰与吉珠生物医药平台达成合作,借助平台资源成立了两个“联合药物研究所”。
具体操作上,平台提供研发实验室和全部研发仪器设备,并配备10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双方合作开展化药、中药、保健品等新药的研究开发与注册。
“这样的运作机制,对激发大学教授的创新动力很重要。”邓江年表示,过去对于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的考核机制主要是论文考核,他们并不参与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分配,所以他们最关注的是做出成果之后发表论文、评职称等问题,而成果能否落地、能否投向市场并不是“第一需要”。但通过这种机制,高校专家将切身参与到成果转化之后的收益分配中,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就自然成为“内生动力”。
两位医药学家的科研成果正在加速“变现”。据江连海介绍,目前以张保献为核心的珠海宝德润生已完成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创新项目“正天丸限量检查及指纹图谱研究”,并已开展了17个相关项目研究,年产值近亿元,正筹备上市。以王永峰核心的津之敦公司也已完成“PDE5抑制剂优克那非新适应症开发优化”和“曲伏前列素滴眼液的处方工艺研究”两个项目的孵化。
C.两大校企联盟促进协同创新
“企业进校”和人才为核心的探索基础,也让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大公共技术平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再迈一步:建立广泛的校企联盟、强化协同创新战略。
“过去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各自为政,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充分共享,缺乏共存共荣的保障机制、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和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无法实现有效的协同创新。”江连海认为。
2013年,吉珠生物医药平台率先牵头建立了“珠海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理工珠海学院、丽珠单抗、联邦制药、澳门中央大药厂等11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建设。
近年来,该中心已先后建立了生物医药联合创新平台、抗体药物开发和产业化生产平台、生物医药开发与转化平台、食品保健品研发平台,开展了12个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由于资金有限,中心筛选项目时以技术成熟度、市场化前景为主要标准,确保所有孵化项目都能在3年内100%完成并投向市场。”江连海说。
另一方面,吉珠化工与材料平台也依托珠海市化工行业协会,与碧辟、珠江化工、裕田霸力、威旗防腐涂料等12家企业组建了“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未来联盟企业数量预计将超过60家。目前,该中心已建立涂料与胶黏剂研发平台、石油化工工艺研发平台、电化学储能技术研发中心、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开展了9项产学研合作。
比如,该中心与珠海裕田霸力合作研发“聚氨酯粉末型胶黏剂”,其抗撕裂强度及耐老化性能应与目前采用的液体胶相当,且绿色环保,可填补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该产品预计在两年左右完成研发,投产后年产值将达40亿元。
这些校企联盟的成立,打破了创新单元之间行政、经济和技术的壁垒,汇集起优秀人才、先进技术、足量资本和前沿信息。“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协同创新管理模式,下一步我们还将大力引进更多的企业、高校和机构,充分撬动社会力量,使之成为面向珠海、珠西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江连海表示。
记者手记
精准服务优势产业中小企未来可加大开放发展力度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大平台是珠海由高校主导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中的典型,其清晰的定位值得借鉴。江连海表示,平台的目标是“面向产业集群、构建校企联盟、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推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
首先,精准选择需要服务的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是珠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总产值超过140亿元,居全省第三;石化产业也是珠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有20家世界500强石化公司携大项目在高栏港落户,相关配套企业近年也不断完善。吉珠结合自身及校本部在相关专业上的科研实力,选择这两大产业作为平台服务主体,目的明确,就是要推动实现两大产业做优做强,使新型研发机构的成果真正服务于市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其次,重点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两大产业的创新情况呈现“两极化”:数量较少的大企业拥有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实验室,有很强的独立研发能力和条件,但并不对外开放;占市场主体多数的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技术、信息、仪器设备以及项目等方面都相当欠缺,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因此,吉珠把服务对象定为中小企业,正是为了“补短板”,使创新链中基数大但较为薄弱的环节得到强化,实现“强链”。
然而,必须看到的是,由单一高校主导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开放发展”和“资本运作”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以吉珠公共平台为例,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主要由企业出资和专家进行技术入股,平台本身极少参与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分配。但平台每年需要投入资金进行设备采购、维护等,除了申请政府资金支持和国家科研专项资金外,如何加强平台自身的“市场意识”也非常重要。吉珠属于民办高校,资金相对充裕,可以通过前期“无回报”的投入推动后期实现市场化运作,但普通公办高校在这方面则相对有所掣肘,需要探索更加可持续的资本运作模式。
另一方面,“开放发展”或将是以吉珠公共平台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未来建设的重要方向。目前两大平台仍由吉珠主导,但在未来,可以考虑探索引入、联合珠海市其他高校共同建设。不同高校的专业学科能力不同,除生物医药和石化产业外,珠海还有其他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创新支撑,如果能联合更多高校以类似模式共建,平台服务范围将更广,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效果也将更强。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