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西“创业福地”正在崛起

22.10.2015  16:22

  ■多措并举

  随着“珠西战略”、“珠中江+阳江”经济圈新布局、“东提西进,同城共融”战略的实施,恩平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愈加凸显,面临着新一轮发展大好机遇。恩平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进一步优区位、优投资、优平台,提升招商营商环境,挖掘后发优势,打造珠三角“创业福地”。

  优区位▶▷

  “海陆空”大交通格局将成新优势

  恩平属珠江三角洲开放城市,交通方便快捷,沈海高速公路和325国道纵贯全境,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从南部横过。已动工建设的高恩高速和即将动工的中开高速公路终点延伸至恩平,恩珠高速已列入江门市交通一体化规划,前期工作正加紧推进中。

  水路有恩平港,是广东省9个直出试点港之一,设有海关、边检、检验检疫、海事等查验部门,港口现有生产泊位3个,可停泊3000吨级驳船。目前,江门高宝隆物流基地有限公司正分三期对恩平港进行扩建改造,总投资额为3亿元,计划新建3000吨级码头1个,5000吨级码头2个。

  深茂铁路恩平段已全线动工,设计时速200公里,预留时速250公里,在恩平境内分别单独设有客运站、货运站,途经深圳、东莞、广州、中山、江门、阳江、茂名等7个地市,预计2017年10月可通车,建成后恩平到广州南沙站仅1小时。

  恩平通用机场已列入省布局规划,将建设以航空旅游和飞行培训为主的综合性机场。届时,通过新建设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与现有的交通网络对接,将大大改善恩平的交通条件,形成恩平“海陆空”立体式大交通格局。

  优投资▶▷

  土地资源丰富投资软环境逐步完善

  恩平的投资也具有明显优势。土地资源丰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为13.6万元/亩,符合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享受低电价优惠政策,是珠三角地区首个实行低电价的市(县)。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的重视,恩平的投资软环境也逐步完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融资环境、服务环境、治安环境不断优化。

  金融服务方面,目前设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汇丰村镇银行、顺德农村商业银行、江门融和农商行、新会农商行和瑞丰小额贷款公司等诸多金融机构,金融网络不断拓展,信用体系不断完善,至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9.52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1.16亿元。

  在行政服务方面,《恩平市“1+3”清单目录(2015年本)》已编制完成,并向社会公布实施,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市行政服务中心、镇(街)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社会服务工作站三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无缝衔接,投资项目所需的立项、审批、规划、建设等手续,可分类在三级政务服务平台集中办理。

  近年来,恩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48项,改革率为55%。成立“马上办”工作机构,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与省、江门的互联互通,并联审批、工程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等工作加快推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初见成效,至今年9月份,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5101户,增长33.6%。继续实施《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恩平园区投资优惠试行办法》、《恩平市鼓励工业企业增资扩产扶持办法》,形成了爱商、亲商、营商的良好氛围。

  优平台▶▷

  六大平台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

  为贯彻江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江门特色、广东标杆、全国示范、国际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之都的重要战略部署和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城市基地工作,恩平市先后出台《恩平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作方案》、《恩平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全方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质土壤生态环境,推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作发展。

  恩平计划由市财政按三年建设计划投入1亿元资金建设恩平工业城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带动社会投资10亿元,新增劳动就业2130人。

  据悉,该基地将主要建设六大平台。一是建设恩平麦克风电声器材众创基地;二是提升孵化基地的功能;三是抓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中心建设;四是打造恒钢公司的大型设备制造中心和宝索公司的智能化精密制造中心;五是打造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六是打造恩平锦兴科技谷。通过实施小微“双创”计划,促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最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进一步增强恩平工业园区的发展活力,推动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最终将恩平园区打造成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区,达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

  恩平结合农业大市这一实际,建设恩平市现代农业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到2017年,通过本级财政投入30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亿元,重点建设以互联网+农业+农村为载体的平台,将现代信息服务业与农业、农村、农民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光网工程”和阿里巴巴农业淘宝项目,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加快和加大农产品交易流通渠道,培育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和农产品种养殖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提升幸福指数,建设现代新型农业体系。以“互联网+”为抓手,以线上带动线下的模式,带动农产品销售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发展。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建设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孵化中心和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