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长班列”石龙至中亚班列于开放东莞始发

23.02.2016  11:26

■2015年9月14日,石龙至中亚班列开出。(首席记者 郑琳东 实习生 方茂昌 摄)

东莞时间网讯 一件普通商品,如果加上上万公里的运输成本,还能赚到钱么?

东莞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国栋说:“能!”他如是计算着铁运与海运不同的性价比:列车从东莞石龙开出,18天后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比现行海运时间缩短约15天。见势头不错,中外运还开通了一条“全球运行距离最长的铁路快运货物班列”——中俄(粤满俄)班列,全程11000多公里。

这个全球最长的班列始发站不在别处,恰在东莞!

这座城市对外开放的设计者,巧妙地将“新丝绸之路 经济 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在了一起,不仅推动东莞成为“一带一路”节点之城,还让东莞成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一带”与“一路”结点之城。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能给东莞带来什么?数据给出了最精准的答案——2015年,东莞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增长20%,超过欧盟、日本跃升为我市第三大出口市场。

闪烁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上的硬字眼,也无不在昭示:东莞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最长班列”

一件普通商品,如果加上上万公里的运输成本,还能赚到钱么?

一列挂有“中欧班列(粤满俄)”的铁路集装箱专列在响亮的火车汽笛声中缓缓驶出广东铁路国际物流基地(东莞石龙),这辆满载着手机配件、机械、玩具、牙膏及漱口水等45个车皮的中欧班列将跨越4400公里经满洲里,再跨越6600公里驶向俄罗斯莫斯科,仅需15天即可实现全程11000余公里的跨越。

这趟列车开通的意义,不只是莞货欧洲行,也被中欧媒体形容为“极大推进了中欧之间的国际贸易,也大大减少了企业资金回笼的压力,促进了企业贸易资金的流转。”

“全球最长班列”粤满俄,为何始发于石龙?1月25日,石龙镇党委委员何荣坚复盘此事时介绍了鲜为人知的对接故事。

起初,石龙与中外运的对欧合作只是停留在一种纯粹的市场探索,并没有论证太多“打通”中亚五国合作的可能性。

然而,这次合作,却暗合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作为东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沿广深铁路的一个重镇,石龙是天然的“一带一路”结点之地。正是看到了这样的优势和契机,省委省政府将石龙定位为广东履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和桥头堡。

由小镇与企业的一次合作,上升到国家层面,由省一级去推动。这次合作,注定与众不同。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2015年,东莞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增长20%,超过欧盟、日本跃升为我市第三大出口市场;“粤新欧”国际铁路联运专列货值增长1倍;中俄贸易产业园落户石龙……这些数据的背后,无不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

一件普通商品,如果加上上万公里的运输成本,还能赚到钱么?

盛世商朝董事长徐辉荣曾亲自到俄罗斯一探究竟。他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莫斯科逛了十几个大卖场,很多卖的是“东莞制造”、“中国制造”。

“东莞制造的电子产品、智能产品、3C数码及周边产品、服装、箱包、农副食品等在俄罗斯市场十分受欢迎。”徐辉荣用精准的电商贸易交易,统计到57家莞企布局俄罗斯的数据,反映了企业不仅是“有利可图”,而且日渐红火。

运输成本,要花费几何?“并不是所有的货物都适合这条通道。”东莞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国栋表示,从价格来讲,海运是最便宜的;从时效性来说,铁运性价比高,但成本较高,“东莞是电子信息产业发达的城市,华为、OPPO等公司电子产品适合走铁运这条路。”

小城大兴

除贸易之外,“一带一路”还能给石龙这个小镇带来什么?

石龙的面积10平方公里有余,土地在这里更显弥足珍贵。过往20年,石龙土地使用量达到惊人的“零增长”,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今天的石龙开始舍得投入土地了。何荣坚说,石龙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不局限线路的开通,而是在通道建设、贸易合作之后,着手平台建设,“平台的建设就是推动石龙产城融合之举。”

在一份报告中,石龙如此勾勒自己的未来:凭借东莞火车站和广东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双引擎,加强全方位对外合作交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也成为全省唯一一个铁路货运(一类)口岸。如何发挥好这个政策红利?何荣坚说,他们会加快建设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进出口双向铁路货运通道,推动企业“走出去”、产品“走出去”,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走进来”、产品“走进来”。

兴于商贸只是第一步,成于产业、显于城市才是归宿所在。“一带一路”能给小镇带来什么?根据石龙镇政府的谋划,他们要以良好的城市综合配套和高效透明的行政服务,打造服务经济总部平台,吸引高端电子商务企业进驻,通过“一带一路”,全面实现以城聚业聚人、以人活城强业,产城人联动、融合发展。

石龙与东莞同步,就是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对东莞来讲,“一带一路”就是一个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好机会。如果紧紧抓住了,可能是东莞第二波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

石龙是东莞借助“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一个真实写照。

怀揣着“制造业名城”和“世界工厂”两张名片,改革开放之后的东莞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商前来 投资 ,汇集近1.1万家外资企业,累计利用外资近800亿美元,每年深秋季节的“ 海博会 ”,  则搭起新中国连通五洲的桥梁,至今已成为“一带一路”外经贸的“风向标”……这些闪烁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上的硬字眼,无不在昭示:东莞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将出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开放之城

让投资者“不找人就能办成事”,让办事人“少跑路就能办成事”。

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的东莞,全面启动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让投资者“不找人就能办成事”、“少跑路就能办成事”。

“手续多,程序杂,让人摸不着门路。”这曾是多少投资者的困惑。然而,王中岳在东莞却没有碰到类似困惑。

“改革最大的好处是无障碍!”在投资体制改革调研点松山湖红珊瑚药业总部项目现场,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岳认为自己是东莞投资体制改革的受益者。

以前,他在别处办厂,要自己去相关部门跑审批流程。然而,王中岳在东莞却有专人联系、协调沟通审批手续。一站式服务流程让他感到便捷,“‘我找人’变成了‘人找我’。”王中岳又算了一笔时间账,投改政策利好使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

3个月到底是什么概念?王中岳把时间账换算成了成本账,“企业每月建设成本很高,时间节省使企业成本减少了近千万元。”

“投改”打消了投资者的困扰,也封存了困扰市场的审批权力。改革催生的效益,有时要超乎人的想象。韩国三星第一毛织在大朗的总部,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8个月,创造了东莞外商投资企业建设史上的最快速度;海斯坦普项目从签约到建成投产,只用了短短10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东莞重大项目建设史上又一个奇迹。

在东莞,把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此刻的东莞,以继续深化开放的姿态,扎扎实实,努力在“十三五”中为东莞赢得下一个关键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