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在建筑学会创作奖评选中获一金两银

05.12.2014  23:26


  11月26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评选中荣获一金两银,其中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获公共建筑类金奖,天津博物馆和宁波帮博物馆获公共建筑类银奖,此外河海大学综合体育馆获入围奖。何镜堂工作室在年会上获颁首批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基地。
  何镜堂工作室位于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校园内的松花江路14-37号。2004年至今,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对建筑组群的4次渐进式改建,使得这一原已破败的历史街块成为一个独具岭南地域特色的、充满朝气活力的建筑师工作室。该工作室自成立以来,进行了大量丰富的科普及对外交流活动,每年接待大量来访国内外专家学者、大中院校团体以及各设计机构等参观与交流访问,并长期设置了建筑作品和研究项目的展览。
  据介绍,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基地是经中国建筑学会批准认定的具有一定的科普教育示范基础、条件,向社会公众开放,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场馆、设施或场所。(图文/通讯员 陈思翰 杨开琳 关杰灵 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辑/卢庆雷)


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及获奖作品简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是国内建筑创作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之一,该奖每两年举办一次,关注以创作为核心的建成后的整体建筑品质,关注全专业的技术整合与艺术表达,强调创作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在建筑设计领域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
   金奖作品——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是为纪念2008年四川发生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其后所涌现的人、事,当地政府决定在映秀修建震中纪念地,包括了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陵园三个部分,作为展示地震灾害、抢险救灾、灾后重建、人与自然、抗震技术等内容的教育场所,以及作为缅怀、感恩、寄托哀思、倾述情感的纪念场所。
  设计以植根于大地的地景式建筑为概念,来表达这大地的纪念主题,呈现一个自然、平和、静谧的纪念场所。在场地中形成三条控制线,分别指向震源、遗址公园和新城镇中心,以此确定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并依此对地面进行切割、抬起,形成建筑体量;再通过下沉广场将公共空间向外延伸、升起、融入场地。从城镇中心遥望纪念馆,嵌入山体的建筑低俯于半山上,平静而有力,质朴而厚重;从山上村落向下望,纪念馆植草屋面与山坡相连,建筑体量消解了,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而宁静。这是对逝者最深沉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平和的抚慰。

   天津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位于天津文化中心,是四大文化场馆之一,在天津博物馆的设计中我们以“世纪之窗”为空间主题,再现天津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这是回顾天津设卫建城600年的文明之窗,这是再现中华百年看天津的历史之窗,这是展望天津美好前景的未来之窗。
  “世纪之窗”是贯穿博物馆,联系各个展厅的宽敞、宏大的公共大厅:博物馆北向主入口宽57米,高18米,以6层逐级放大的叠涩象征天津设卫建城600年悠久历史,引导公众进入博物馆。公共大厅长85米、宽30米、高14米,纵向逐级上升,层层叠叠,形成强烈的纵深感,仿若时光隧道,依次连接古代、近代、现代展厅,带领公众游历天津的文明和历史发展。大厅在南端横向展开成宽100米、高11米的宏大的全景大厅,充分展现天津文化中心和城市景色,将郁郁葱葱的绿意和生机勃勃的文化活动引入博物馆,预示着天津的美好未来。“世纪之窗”以紫铜为基调,贯穿博物馆内外,恢宏开阔,喻示天津悠久厚重的传统和大气明快的个性。而博物馆主体表皮采用凹凸有致的黄锈石,形成厚重有力的体量感。

   宁波帮博物馆
  宁波帮博物馆总体设计突出了三个“重器”,强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礼仪性:江海堂、聚贤堂、百年堂是时光甬道轴线上的三个节点。在设计中建立了具有不同尺度等级的庭院空间系统,形成既有现代构成特征又具江南文化意味的宅院相依的总体格局:“三江汇流”、 “水街长庭”、 “玻璃竹院”,尺度不一的主题庭院与参观流线紧密结合,为参观者的体验提供了空间参照与情景启发。
  其主体与会馆由一个结构化的网格肌理发展生成,建筑实体围合出不同尺度的庭院空间,上下层错动的建筑体块相互叠合,穿插交融,形成秩序明晰同时又具有丰富性的立体构成关系,营造出人文凝聚、守望相助的群像特征。入口处的“三江汇流”场景,在参观流线的开篇即暗示出宁波帮的发源地与性格中的江海气象。“水街长庭”两边是公共廊道,“一河两岸”的空间格局、尺度以及驳岸的处理手法借鉴了江南水乡的典型街道,玻璃廊道结合水街长庭的“时光甬道”从北向南贯穿整个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