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宝村制衣作坊开工了 可是一直招不到90后
海珠区瑞宝村遍布着成百上千家大大小小的制衣作坊,这里生产的衣服源源不断地送往十三行、沙河、站西等服装档口
2月26日,阿红(化名)在招工广场上刚转几圈,立马就被老板拉进厂里开工,技术熟练的她在旺季时月入过万
图/文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依傍广州中大布匹市场的纺织商圈,近些年来,上千家与纺织行业相关的服装加工厂落户广州海珠区瑞宝村。瑞宝村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外来工聚居区。
元宵节刚过,瑞宝村招工一条街的广场上人声嘈杂。运货三轮车、电动车与保时捷、路虎不时在人群中穿插而过。此刻,大多数老板不再沉浸在新年的喜乐氛围中,已经开始为一整年的招工犯起愁来。
做了十多年制衣生意的刘老板和同伴一起带着孩子来招工
招工比找工的多
“现在的招工广场就像是肉菜市场,找工好比挑白菜,还得讨价还价,”如此形象的比喻,瑞豪服装厂的彭生不吐不快。往年瑞宝的招工广场初六就有厂子来招工,受去年年底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工人提前十天半个月便回家过年。年后,一些不看好行业前景的打工者一拖再拖,元宵节过后回城的工人比往年骤减。从元宵节到年廿二,彭先生所在的服装厂只招了五名工人,还都是经朋友、熟人介绍的。每天早上7点多,彭生就早早地来到招工广场抢位子,“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我这儿可不灵”。一上午,五六个有意向看厂的工人没有一个愿意留下。“刚过完年,很多工人刚从家出来,口袋子里有点闲钱,不急着上班,就边看边挑,”彭生无奈地摇摇头。
年轻人与学徒工减少
找工的人少,找工的90后年轻人更少。记者在招工市场观察发现,年轻人仅占找工人数的四成左右。今年50岁的陈姨边逛边告诉记者,来找工两三天了都未看到年轻的靓女。“做服装粉尘大,现在的年轻人受不了的”,干了二十多年服装加工的陈姨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
1991年出生的小刘和几个姐妹找了两天工,每到一个招工摊位,便开口问:“一个月休几天?每天上班几小时?”对早已熟练车位活儿的她而言,工资待遇只是一方面,能够劳逸结合少受粉尘之苦才是她想要的。
“从企业的角度讲,我们更愿意招学徒工,也愿意和工人签劳动合同,但是他们不愿意,我们也没办法!”祥祥服装厂的王总对记者坦言,大多数工人只看短期内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一些具备研发潜力的企业短期内很难得到工人的信任,“说走就走,想来就来,早就是家常便饭。”
“这里不少服装厂淡旺季明显,过了五一就是淡季,赚不到啥钱了,”从赣州老家刚过来找工的小谢坦承,节后的两三个月旺季,“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每天十四五个小时,没有节假日。”等淡季一到,只能辞职走人,重新揾工。
在瑞宝村,微小型服装加工厂有上千家,一些工厂为了尽早招到工人,先招工后办营业执照。这种先上船后买票的办法遭到不少找工者的吐槽。“问了几家,有的连厂名都不知道叫啥,怎么让我们这些找工的放心,”来找工的小马连连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