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汉一家亲 共筑“五彩”路(组图)

01.01.2015  00:03

山水瑶城

   

两不具备”村在乳源县城搬迁安置的小区

   

瑶绣传承

 

 

 

  在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乳源瑶族自治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从1999年至今,乳源已第四次获此殊荣。
  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来,乳源紧紧围绕“两个共同”主题,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强力推进“六大工程”,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局面。随着“三个离不开”和“瑶汉一家亲”的思想深入人心,乳源瑶汉干群共筑的“五彩”路已徐徐铺开:到2016年,完成“两不具备”贫困村搬迁安置,让瑶胞住上新房;解决瑶胞入学难等“老大难”问题;保护和传承瑶族优秀传统文化……
  正如乳源县委书记吴春腾所指出的,乳源将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抓住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和韶关市建设粤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加快生态发展、建设美丽乳源”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生态发展道路,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全国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示范县、广东省生态发展先行区、韶关市最佳宜居卫星城,不断探索实践自我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美丽发展新路,努力把乳源瑶山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再创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新辉煌。
  瑶山深处有人家 平原建起吊脚楼
  冬日暖阳。在乳源东坪镇雕子塘村,瑶家妇女三五成群做着刺绣活,男人们则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看着拔地而起的雕子塘新村,瑶胞赵文辉颇有感触地说:“明年就能在新房里过春节了。
  雕子塘村地处半山腰,距离乳源县城3公里。赵文辉告诉笔者,100多年来,村里的房屋经历了从茅草屋、树皮屋到泥砖瓦房的演变,之后有了很少的红砖房,“现在全村共有60户、280多人,贫困户还有43户”。笔者了解到,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安置的指示精神,乳源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省委统战部等部门的支持,将雕子塘村列为省“光彩事业”项目,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决定在原址拆旧建新,建设安居工程。
  新村规划建设60套具有瑶族文化特色的两层半框架混合结构的楼房,每套16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门楼、文化广场、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工程总投入资金约1206万元。其中,列入省“光彩事业”项目投入600万元,扶贫资金投入180万元。“农户只需自掏5.5万元,就能住上瑶家‘吊脚楼’,所以从2013年7月新村开始建设后,村民或投亲靠友,或在附近搭起简易板房暂住,就盼着早日能搬入新居。”赵文辉说。
  而在瑶山深处的乳源必背镇必背口村,2013年“8•16”特大洪灾后,一栋栋独具瑶族特色的两层吊脚楼重建,“世界过山瑶之乡”的瑶寨又“”了起来。必背镇党委书记王东说:“原来镇里的瑶家吊脚楼大都具备发展农家乐的条件,村民的积极性也很高,还自发组建了瑶山歌舞队,队员不分男女老少。今年9月28日,乐广高速建成通车,在杨溪口就有一个高速公路出口,游客到必背更为方便,瑶寨也因游客的到来比以前更美丽了。
  平原地区的乳源游溪镇水源宫村在上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也建起了新村,瑶族同胞饮水思源,将原来水源宫村更名为水源宫八一瑶族新村。该新村兴建的吊脚楼更多地融入了瑶家的“五彩文化”元素,以米黄色粉墙,瓦取蓝色,吊脚楼的柱子和栏杆图案取红色,图案中的梧桐树、男女人形、布谷鸟、莲花等图案,也都代表吉利祥和,显现了瑶胞生活的喜庆吉祥和恬静怡然。
  瑶族特色村寨建设渐入佳境。据统计,2010年—2013年,乳源建成35个瑶族特色村寨,约1100户、4531人;2014年在建特色村寨有11个,约575户、1783人,还计划将1451户搬迁安置到县城及乳桂线附近。为此,2009年,乳源把必背镇必背口村作为第一个特色村寨创建活动试点;2013年,必背口村、“八一”新村、“政研”新村等3个特色村寨被省民宗委列入“全省优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并向国家民委申报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打造1000个特色村寨的建设项目。现已申请国家民委验收的必背口村、“八一”新村、东下山瑶族新村等三个村寨已列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之一,并已完成了网上公示。
  笔者还了解到,乳源适时提出了打造幸福村居示范片。该示范片主要以省道250线乳城镇至桂头镇公路为轴线,由沿线25公里内的5个镇、30个行政村组成,建设的总投资达到4.4亿元。目前,在建和建成的有25个新村,惠及农户1825户。到2016年完成“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后,整个示范片新村将达到40个,涉及农户3544户。
  届时,乳桂线幸福村居示范片不仅有瑶族特色名村,也有岭南客家特色名村,如颗颗明珠交相辉映,蔚为大观。
  区域观察
  “马上”有新居 还要住得稳
  受益于京港澳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的交通便利,也乘“双转移”战略的东风,近年来,乳源走在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乳源灾后重建、“两不具备”贫困村搬迁安置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让人觉得“源头有活水”,更能彰显出瑶族特色。
  笔者也注意到,虽然越来越多的瑶族同胞在马年“马上”有新居,但如何住得稳、过得好仍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令人欣喜的是,瑶族同胞在进行传统耕山作业的同时,也将目光和着力点放在发展种养和农家乐上来。
  在必背镇,虽然声名远播的瑶山规模养猪场和养猪协会的办公楼都已被冲毁,养猪协会带头人、党的十七大代表瑶胞邓素梅的家一楼也被泥石填满,但瑶胞依然坚持养猪,以求慢慢恢复“元气”。王东告诉笔者,“山区恢复生产难度很大,洪水一冲,连基础都没有了”,所以镇里引导瑶胞种植茶叶,利用乐昌沿溪山茶厂在必背的80亩基地和加工厂,瑶胞不必自己加工茶叶就直接卖茶青;有的地方还可以改种桃树,既可让游客欣赏,也有桃子收成。
  而雕子塘新村在建成后,不仅将大大改善全村60户瑶族同胞的居住环境,还将与东莞瑶族新村、东下山瑶族新村、斜岭瑶族新村等村庄联合打造瑶族生态旅游文化长廊,大力发展瑶家乐、瑶绣等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并将建设成省统一战线示范村。乳源还将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从民族风情、自然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多方面、多层次对“八一”瑶族新村进行综合开发,力争把该村建设成为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的“中国瑶族生态第一村”。
  目前,乳源已明确围绕推进瑶绣产业化、做大瑶绣品牌的发展思路,加大对特色村寨瑶绣传承保护和发展力度,由传统单一的瑶族服饰培育延伸到瑶绣装饰画、台式饰品、挎包、挂件等系列产品,进一步发展壮大瑶绣产业;引导村民加强对彩石的深加工,发展彩石配座、加工、销售行业,壮大集产、销、赏为一体的彩石产业链,扩大乳源彩石文化的影响力;推进“支部+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合理整合或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发展经济用材林生产,发展油茶、西瓜、芒鼠、山羊等种养业,打造“瑶家腊肉”“苦爽酒”等传统美食品牌……
  振兴民族教育 保护民族文化
  今年1月,就读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乳源瑶族大学生盘乐燕致信朱小丹省长,感谢省政府的好政策圆了她的大学梦—2013年4月,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大力度资助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大学的通知》。不久之后,盘乐燕又收到她大二学年的1万元资助金。
  笔者了解到,乳源立足民生,着力化民困、解民忧,以发展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推动民族事业的全面繁荣。
  教育优先建设全省首间民族实验学校
  据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赵天聪介绍,乳源民宗部门加强与县信访部门的沟通联系,准确把握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家庭子女读大学难的实际,联合向省、市有关部门反映,并通过组织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家长参加朱小丹省长网络视频接访和在韶关惠民社区面对面接访,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和省民宗委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读大学难”问题的高度重视。2013年4月,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大力度资助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大学的通知》的相关政策,较好地解决乳源和全省少数民族家庭学生“读大学难”的问题。目前,乳源共有179名大学生符合享受专项资助金,其中大一学生90名、大二学生89名。
  一直以来,乳源对民族教育的发展“高看一眼”,高标准建设乳源高级中学、乳源第一小学和全省首间民族实验学校及改扩建一批乡村学校,并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拨出500万元,实施贫困少数民族学生住宿生活费补助工程等5个百万工程。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3.3亿元实施教育创强工程,城乡教育教学环境明显改善,并于2012年成功创建成为全省民族地区首个、韶关市首批广东省教育强县。
  目前,乳源第一小学有在校学生3373人,其中瑶族学生252人。
  笔者了解到,吴春腾在今年2月17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就对开学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当他得知乳源金禧小学运动场小、满足不了1700多名学生的文体活动需求,尤其校门口道路交通在放学时段堵塞严重时,当即要求相关部门深入查摆存在的问题,尽快解决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和群众关心的问题,确保办学条件上一个新的台阶。吴春腾说,县里将对金禧小学和鲜明小学进行改造或拆迁,努力建成乳源县第二、三小学,“随着对教育布局调整的优化,乳源民族实验学校将不再开设小学部,但瑶族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仍可在县城就读”。
  保护传承每年坚持举办“十月朝
  值得注意的是,在乳源民族实验学校旁,就是2013年12月建成的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原本就是一脉相通的”。该博物馆建设用地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89平方米,高2.5层,设置乳源瑶族民俗文物陈列厅(过山瑶风俗展)、乳源历史文物陈列厅(乳源人文历史展、出土文物展)、多功能展厅等,目前有馆藏文物1529件(其中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50件),藏品以瑶族生产生活用具、服饰刺绣、文化艺术、宗教法器、古籍等瑶族民俗文物和乳源出土文物为主。为保护传承瑶族“拜盘王”传统习俗文化,博物馆一楼居中位置还建起了盘王纪念馆。
  据介绍,乳源加强瑶文化保护传承,成立世界勉瑶学术研究基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拜盘王、瑶族刺绣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创新举办第十一届中国瑶族盘王节、世界瑶族公主等节庆活动和每年坚持举办“十月朝”系列活动,乳源瑶族“十月朝”被评为广东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打响了“世界过山瑶之乡”品牌。加强瑶族特色文化精品创作,瑶族刺绣参展上海世博会,“乳源瑶歌—世界过山瑶文化历史百米长卷”获“世界最长的瑶族反面刺绣”称号,瑶族合唱团获第九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金奖;加大对瑶族刺绣、瑶山彩石等民族特色商品的开发,获得“中国瑶绣之都”“中国观赏石之乡”称号,瑶绣、瑶歌、瑶舞等文化符号在国内外竞相亮相,瑶族文化逐步走上了市场化、产业化道路。乳源中医院为传承民族医药文化,还于2012年3月开设了粤北地区首家瑶医瑶药门诊,促进了瑶医药特色疗法的应用与推广。
  民族文化流光溢彩,民族体育结出硕果累累。乳源成立了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基地,成功筹办了广东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乳源赛区赛事,成功举办了全省首个瑶族农民运动会。打造民族体育精品项目,建成省级民族龙舟基地,组建瑶族龙舟队和押加队,民族体育代表队先后在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夺得57金、37银的佳绩,多次被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称号。
  纵深
  乳源“四坚持”挺举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梦
  地处粤北山区乳源瑶族自治县是广东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近年来,乳源坚持从民族地区的特色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围绕实现科学发展的梦想,依托山区生态、民族文化“两大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后发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新路子,推动民族经济文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至2013年间,乳源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从33.41亿元增长到58.1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38亿元增长到4.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580元增长到8393元,分别增长了74.2%、81.5%和83.2%。县级财政综合增长率在全省各县(市)的排名由64位跃升至第3位,县域经济得到了科学发展,在全国自治县(旗)的综合排名从69位上升到28位,先后荣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中国金融生态县、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教育强县等20多项荣誉称号,4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3年1月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示范县”称号。
  纵观该县的发展历程,就是乳源县委、县政府汇集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坚持“打民族牌、走生态路,唱龙头戏,树民生旗”,充分利用民族特色优势,取得了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挺举起了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的美好梦想。
  坚持“走生态路”。乳源开辟一条调整增长与生态优化“双赢”、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得”的绿色崛起道路。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1家,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1个,建设京珠高速公路沿线特色种植和乳桂线生态观光农业长廊两个特色产业带,建成生态农业项目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6个,种植面积达12万亩,19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集聚发展,生态农业框架基本形成,绿色食品大量销往珠三角及港澳地区,部分产品出口到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示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
  乳源突出“世界过山瑶之乡”和“大南岭”生态文化品牌,精心整合旅游资源,努力构筑以自然生态、瑶族风情、佛教文化、温泉休闲为主体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开发建设近20处旅游景区,广东乳源大峡谷、云门寺佛教文化生态保护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成功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被评为“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广东省旅游特色县”。
  坚持“唱龙头戏”。乳源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如今,东阳光铝箔产业集群列入了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东阳光公司也由原来单一的化成箔产业发展为铝箔、新材料、生物制药、太阳能光伏、生态文化旅游的五大现代产业,实现“从一个企业转型到企业集团,从一个行业拓展到跨行业、多领域,从一个产业链变为多个产业集群”的倍增裂变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箔、化成箔和亲水箔生产基地。
  撰文:赖南坡 乳民宗 李新华 摄影:钟华 成平华 编辑统筹: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