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瓯渠古村的前世今生——山水之间,“南拳源”武学积淀
原标题: 寻找瓯渠古村的前世今生——山水之间,“南拳源”武学积淀
沿着永嘉楠溪江旁的盘山公路盘旋而上,在山灵水秀之间,藏着一个常住人口6000多人的古村落——瓯渠。
这个依山而建的古村就坐落在楠溪江的上游,潺潺溪水顺流而下,环绕其间,青山苍翠中散落着黑瓦白墙。这里就是江浙一带著名的武术之乡,中国的南拳文化就是从这里开始萌芽、壮大、声名远扬。曾经这里家家习武,当地200多座古民居,座座立有拳坛,涌现了吴锡瑶、吴通辉等一大批南拳武术名家。
静静的山水之间,瓯渠似有卧虎藏龙的神秘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瓯渠的水土养了瓯渠人以武启智、以武养德的品质。”吴守武三句话离不开南拳和武术。
吴守武今年52岁,80斤的练武石能够轻松的单手拿起,在瓯渠村创办上新屋南拳文化传习所已有30年,门生有300多人。生在瓯渠、长在瓯渠的他,从4岁起就习武强身,跟着父亲每天出“早功”、“晚功”各一个小时,从未间断。他是至今守候着瓯渠习武风俗的一个代表。
瓯渠发源的南拳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先后被列入县、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北宋年间,武节大夫吴唐臣因不满南宋朝廷腐败,迁居落户瓯渠,过起了耕读传家、习武强身的隐居生活,并且把尚武爱国的精神作为家训,教育后人。当时的瓯渠地处深山,地偏路险,谷深林密,处于安全考虑,吴唐臣就教当地村民南拳,瓯渠习武于是渐成风气,成为中国南拳发祥地之一。
在古村,习武之风由来已久,祖父吴超征是吴守武对武术最初的印象来源。吴超征生于1905年,曾经亲历过“沙基惨案”,在长城古北口战役中,他跟战友们在八道楼子顽强抵抗多于自己数十倍的日本侵略军,对战五个昼夜,弹尽粮绝之下,壮烈殉国。香港邵氏电影公司曾以瓯渠英雄吴超征和战友的英雄事迹为蓝本,拍摄了电影《八道楼子》。
“在这里,就是在这里!”和吴守武一起进瓯渠,行至半山腰,吴守武在石柱岩附近停了下来,指着路边杂草掩映中的石阶,“当时日军侵略温州,到了瓯渠,只能受挫折回去。”吴守武小时候走过这段路,当年也就是在段山路上,他的父亲和叔叔带着村里人跟日本士兵交锋,凭着自幼习武练就的身体素质,硬是捍卫住了自己的家乡。
“我的父亲给我取名字叫守武,要我守住武术,守住瓯渠的南拳。”吴守武对自己名字的执着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从小习武,成年后更以武术为职业。习武之家多通医道,出生于武术世家的吴守武,得到了祖父和父亲的真传,他不仅从小爱好武术,熟谙拳、棒、刀、剑等武械,还在桥下镇开办了南拳基地和中医骨伤诊所,继承和发扬着瓯渠的历史文化。
“瓯渠人如今只有三分之一会南拳了。”吴守武对“三分之一”这个数字并不满意,说起过去村里家家习武的日子,他的神情有些没落,“小时候练习武术,一大帮邻居朋友一起,家里的院子里站得满满的。”瓯渠地处山区,许多年轻人都去镇上、县城里打工,留下的老人们会习武,却面临着一身武术无人可教的窘境。
村里有老一辈人,拉着自己的小孙子要教他们几下拳脚,却被一口拒绝,反而被嘲笑“老土”,掏出手机让老人们看看现在时兴什么。“看着他们落寞的眼神,我心疼。”这个52岁的硬汉鲜少流泪,说到这里,瞬间红了眼眶。
这种守候近年来似乎有了转机。瓯渠已经长大的这一代人多有不会南拳的,但他们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南拳文化的情节有了复苏。
从2014年开始,吴守武最忙的就是暑假。2014年,他在自己的南拳基地里开设了免费的授课班,内容主要是讲解南拳历史和拳棍套路传授。第一批就有来自永嘉上塘、瓯北、桥下等地的56名青少年报名参加。
今年,吴守武和桥下镇社区学校联合起来,一起举办了“青少年南拳培训班”,教练们都由桥下镇武术协会的会员担任,当地有8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培训活动习武强身,学院中不乏许多小姑娘,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这个活动已经被列为桥下镇“春泥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