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规模畅通偏远村道 冀解贫困“难言之隐”(图)

25.05.2014  19:27

  2013年,甘肃官方启动实施扶贫攻坚行动,将交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保障。图为甘肃定西市境内环山而上的平坦水泥通村公路。 冯志军 摄

  甘肃规划,2018年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图为甘肃庆阳市合水县境内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现场。 冯志军 摄

  中新网兰州5月25日电 (记者 冯志军)2013年以来,一场大规模村道畅通工程在甘肃境内的偏远贫困地区密集启动。中新网记者近日围绕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民族地区周边6个市(州)的多个施工点进行了实地探访。

  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中心部位的甘肃“坐中连六、涉藏临疆”,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然而,目前甘肃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历史欠账多的问题尤为突出。与其他落后贫困的地区一样,“村道不通畅”这一导致贫困落后的“难言之隐”在这一两年逐步得到落实解决。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甘肃仍有7864个建制村没有通沥青(水泥)路,有一大批乡村旅游景点、资源开采区、新增移民点等扶贫开发公路需要建设。同时,许多农村地区客货运输网络未形成,贫困地区“路难行、车难乘”的问题未得到解决,这成为多地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

  2013年,甘肃官方启动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将交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保障,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确定了交通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到2018年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

  根据《甘肃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的总体规划和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四省藏区3个片区规划,甘肃提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兼顾“插花”贫困地区,确保今后每年建成农村公路1万公里,6年内新建农村公路5.4万公里,解决剩余的7000多个建制村的通畅问题,同步完成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

  标语“要想富先修路”时隔30多年终落实

  初夏的黄土高原,气温渐热,庆阳市合水县漫山可见长势浓郁的树木。在环山而上的一个僻静村落里,一条崭新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到田间地头,十余名工人正在加紧对其向远处延伸。与开春后村里随大批务工者离开后出现的冷清不同,这几日忙完农活的不少村民都会跑来“围观”。

  在合水县交通局副局长杨永旭看来,尽管“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和口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遍及当地农村,不过因多年受政策、经济条件和政府财政等多种因素制约,几十年来,当地农村道路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农村道路不畅导致当地群众上不了塬,过不了河,出不了山等多重制约,发展经济难有突破口。”杨永旭透露,随着近年“家底”稍微厚实了一点,政府对通村公路的投资开始逐年加大。2011年,合水县甚至将通村公路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作为“1号工程”来抓。

  平整宽敞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令处于六盘山区平凉市静宁县的果农李成龙喜出望外。他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地村民的生活常态,尤其是每年雨季通村土路泥泞不堪,大车进不来,只能使用一些小型三轮车往外运,这对苹果造成不小损耗。“现在水泥道路铺成后,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村道的通畅不仅带来了农产品及果蔬品的外销便利,还大大降低了各地村名的生活成本,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临夏州临夏县山区村民周者凉告诉记者,现在道路平整通畅了,村民盖房子所需的材料运进来、买电器等的成本都降低了不少,“以前婚丧嫁娶从外面包个车很困难,路被硬化后就容易多了”。

  农村公路“项目库”与村道实际建设需求不一致

  中新网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农村公路‘项目库’未被及时更新,而与农村公路发展现状不一致。”是甘肃各地在大力推进同村公路建设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所谓农村公路“项目库”,是指此前经交通部通过对偏远农村地区摸底排查后,最终确定纳入国家农村公路建设的整体规划的村道数量和具体里程。

  成县交通局局长任育新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比如成县“5·12”汶川地震和“8·12”暴洪影响而移民或者整村搬迁的一些村庄,有些村道变远了,有的则搬迁至其他地方,当时被纳入“项目库”的路比起眼下实际少了、短了,真正需要修建的农村公路因未“入库”而享受不到国家投资的优惠政策。

  任育新解释,导致这一尴尬是由于此前在对农村公路进行普查时建成的交通部的“数据库”没有及时更新,没有被纳入库内的联网路、断头路等农村公路都是目前面临的问题。“虽然这些村道不足当地农村公路整体计划10%,但其作为联系多个村落的路网,作用十分显著。他补充道。

  据介绍,甘肃所实施的这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的资金来源于国家投资。此前,甘肃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利用贷款大规模开展贫困地区通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建设的战略性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未来国开行将累计投放扶贫开发贷款800亿元,其中300亿元用于甘肃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尽管下达的每公里通村公路建设资金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略有差异,不过多数县区都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平凉市静宁县交通局局长杨飞坦言,大规模的村道建设带动了当地苹果产业和纸箱产业,缩短了物流运输费用,降低了成本,也解决了群众旅游和产业开放方面的问题。不过,用于修路的国家资金配套仍显匮乏,除过国家对每公里村道投资的50万元外,当地还需要承担设计、招标、评审、环评等多项费用,对景宁这样的贫困县而言“经济压力比较大”。

  天水市秦州区交通局局长马勇表示,在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中无法避免要占用一些农田土地,而国家下拨的修路资金中不包括占用土地等费用。由此,地方在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如果在占用土地较大的情况下,还要按照相关规定通过其他途径对所占土地进行补偿。

  农村公路后期养护面临缺人短资之困

  记者走访了解到,甘肃农村公路逐渐进入蓬勃发展期,从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的全覆盖到眼下的通畅工程建设,农村公路的焕然一新为各地民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有“三分建,七分养”之说的农村公路随着数量、等级等逐年提升,后期养护亦面临着缺人短资之困。

  “乡村公路养护是目前面临的巨大问题,主要是缺少资金。眼下新建的水泥农村公路主要依靠周边一些村民养护,但他们并不专业。”成县交通局局长任育新介绍,按照国家规定“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原则,道路养护所有的资金需要县级政府承担,但乡、村两级没有这种财力,县级财政又保证不了。

  “现在建好的水泥路,如果后期养护跟不上,过不了几年就会成为‘烂路’。”任育新说,如果不定期养护,路面极易产生一些病虫害,导致路面沉降、路基下沉等问题,路面寿命就会缩短。他呼吁国家和省级财政能够相应提高农村公路的养护经费比例,保证农村公路养护。

  任育新以成县为例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地每公里农村公路每年养护费约需4000元,成县每年至少需投资700万元农村公路养护费。不过按照国家规定,农村公路养护费按县级财政收入的3%配置,当地每年实际投入只有360万元左右。

  令任育新忧心的是,“随着未来农村公路里程不断增加,这一缺口会越来越大。而现有的这些投入大部还是用来保证交通部门工作人员正常工资运转的,由此公路养护费用会再次减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