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娘舅”弃百万生意走进农民 6年化千件纠纷

17.10.2014  20:16

杨加华在工作中亭旁镇提供摄

  中新网台州10月17日电(见习记者李津)浙江台州三门县亭旁镇有一位著名的“编外”调解员,他就是今年50岁的杨加华。2008年,他在生意和奉献之间,选择了奉献,毅然放弃了年收入百万的生意,从杭州回到三门县亭旁镇,当起了人民调解员。工作上,他经常苦口婆心的劝解百姓。在他的疏通之下,人心舒坦了,基调和谐了。10月17日,记者了解到,杨加华进了10月“浙江好人榜”的名单。

   弃百万生意他选择做一名“老娘舅

  2008年5月,亭旁镇领导给杨加华打去电话,邀请他回来担任调解员。

  当时,亭旁镇火车站场、佃石水库等多个重点工程相继在亭旁建设,社会矛盾复杂,镇里决定遴选一位调解员,许多干部不约而同提到杨加华。

  杨加华是该镇杨家村人,年轻时当过兵,1984年在部队入了党。1986年退伍后,回村担任村干部,成功处置多起重大纠纷,享有较高威望,直至2000年外出经商。

  此时杨加华夫妻俩已在杭州做了8年的女性饰品生意,几经打拼,置下一份不错的家业,在最繁华的延安路拥有3间店铺,年收入上百万,两个孩子也在杭州读书。

  应下镇里的邀请后,杨加华没敢马上告诉妻子杨明珍。等他开口提起,已是一个礼拜后。对丈夫的决定,杨明珍想不开,尤其听说月工资只千把块时,顿时起了火,接连好几天没有搭理他。

  最后,在杨加华的劝说下,杨明珍点头同意了。

  担任调解员后,杨加华奔赴调解第一线。6年多时间里,小到鸡飞狗跳,中到邻里纠纷,大到集体上访,大大小小有1800多件,基本上每天都有百姓找上门。杨加华充当着”老娘舅“的角色,设身处地为他人解决问题,至今,没有一人回头上诉。

  “我的工作,就是灭火。”杨加华告诉记者。他总是能恰到时宜,解开百姓们的心结。很多当地人评价他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

   离进京时间还有2天 他成功劝退上访户

  因为工作突出,杨加华被镇里安排到南溪村和叶家山村驻村。这在他自己看来有种临危受命的意味。

  此前,南溪村经常因为纠纷的事情闹上访,村里两委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原来,十几年前,南溪村村两委将村里两百多亩青蟹养殖塘承包出去。在合同到期后,村两委又与养殖户签订补充合同,按照原合同每亩的租金,延长承包期。而在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后,问题出现了。

  这些年,随着三门中国青蟹节的成功举办,青蟹的价格也越来越高,相应的青蟹养殖塘的承包价格也越来越高。他们认为,当年养殖塘每亩的租金远不止这个价,如果按照补充合同执行,南溪村村集体收入少了两百多万元。

  这笔钱,点燃了南溪村群众上访的导火索。之后,南溪村村委会主任梅掌淩带着几十户村民多次到当地县政府、市政府上访。

  后来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梅掌淩和村民们商量,决定组成24人的“信访团”进京上访。杨加华担心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在他的努力下,亭旁镇政府领导和村民代表坐下来进行了协商。情绪激动的村民拍桌子、砸杯子。

  杨加华不动声色,把每个村民意见都听一遍,总结出村民们反映的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村民们认定补充合同从未经过公示,不具有法律效力;二是,村民们怀疑上一届村两委部分成员从中得到了好处;三是,村民们发现问题后,认为有关部门不够重视,对他们采用一味的“安抚”,没有帮他们解决好实质性问题。

  摸清情况后,杨加华第一件事就是向所有村民保证:“这件事今天之内就会有结果”。这话一出,顿时会场安静下来,大家都想看看他到底有什么办法,能在一天之内把事情搞定。

  抓牢主动权后,一天之内,杨加华一连跑了好几个部门,把补充合同是否公示过、上一届村两委有没有违法违规等问题摸了个一清二楚。

  当晚,杨加华向村民公布了自己调查的所有结果。大家心中的几个疙瘩解开了。他协调养殖户增加塘租款补偿给南溪村。同时,镇政府领导作出承诺,保证补偿款会逐步打进村集体的账户。

  事情解决后,梅掌淩把24张去北京火车票全数交到了杨加华手里,这离他们的出发时间只有2天。

  如今,南溪村的工作开展都已经回到正轨。

  “我觉得调解工作首先要以公开、公正、公平、自愿为原则,理清法理,疏清情理,讲明道理为前提,用热心、公心、责任心做好调解工作,用‘听、看、讲’三个字去化解矛盾纠纷。”杨加华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