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84万吨 填埋场不堪重负

29.10.2014  12:26

资料图

  作为特大城市的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2200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卡车连成一串,能够整整排满三环路一圈。令人担忧的是,生活垃圾的数量仍在不断增长。

   2009 年以前,北京90%以上生活垃圾通过卫生填埋方式进行处理,每年要消耗掉500亩土地,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不仅如此,就垃圾处理能力而言,北京的垃圾填 埋场也在超负荷运转,不堪重负,还会加大填埋场污染控制的难度,难以有效利用资源。更让人揪心的是,如果不采用其他更加高效的垃圾处理方式,按照每年8% 的生活垃圾产量增长速度,几年之后全市现有垃圾填埋场将全部填满。

   不断优化处理能力破困局

  2015年底日处理能力达到23100吨

   为了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巩固和扩大奥运成果,全面推进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目标,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处理工 作,把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举措。市人大代表在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和市政协委员在政协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 次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建设宜居城市。市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深入调研、学习借鉴国 内外经验,制定垃圾处理工作方案,推进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和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2009年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向社会公开发布了 《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按照“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的要求,到2015年底实现: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8000吨,处理 能力达到每天23100吨的工作目标。1个多月后,市政府下发《北京市2009年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折子工程》,召开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 工作大会,对北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垃圾处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北京第一座垃圾卫生填埋场—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建于 1994年。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原则,本市相继建成了南宫生活垃圾堆肥厂、高安屯垃圾焚烧厂等一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有效减少了填埋用 地。高安屯垃圾焚烧厂 2009年投入运行,每天可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每年可发电2.2亿度。2013年,日处理3000吨生活垃圾的鲁家山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行。目前全市 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37座,日处理能力达到2万2千吨。其中,垃圾转运站9座,焚烧厂4座,卫生填埋场16座,堆肥厂6座,餐厨垃圾处理厂2座。生活垃圾 处理结构不断优化,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能力达到了50%以上。2013年4月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按照“优先安 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优先采用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和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优先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优先保障生活垃圾治理投入”的原则,切实建立 健全城乡统筹、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能力充足的垃圾处理体系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级统筹、属地负责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

[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