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官洲国际生物论坛开幕 院士大咖把脉生物医药产业

16.11.2018  11:46

大洋网讯 昨日,第二届官洲国际生物论坛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开幕,来自全球各地的生物医药领域顶级专家和行业大咖共同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协同创新与发展的主题。

施一公、裴钢、陈新滋三位院士,以及GE集团核酸产品负责人卡瑞娜·安德森进行了主题演讲,他们分享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医药以及生物市场上的重要报告。与会大咖把脉问诊,畅所欲言,为广州建设一流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出谋划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

想要创新发展 要靠一流人才

我用很短的时间讲解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几个例子,其实都在讲同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要创新发展,最后靠的一定是一流人才、顶尖人才。”施一公表示。

回顾2007年受聘加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一路走过的历程,施一公介绍,这11年的时间里,他参与见证生命科学学院壮大、药学院创建、医学院规模扩大了4~5倍,这些收获关键就是遵循国际规律,打破传统机制,以与国际接轨的方式引进一流人才。“我们引进一流的师资队伍,还打造适合一流师资队伍发挥水平、发挥作用的软机制。”施一公介绍,清华的生命学院在人才任用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上进行了改革,“简单来说,就是做得不好要走人,推进教授治学,行政理校,学术导向决定行政服务,让教授能够把时间、精力放在讲课和研究上,让教授心无旁骛地去做研究,这是我认为国际化的通行做法,这使清华的生命科学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

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基础研究。施一公表示,如今生命科学的范畴,已经不再是几十年之前的宏观生物学,它包括了分子、制药和医学在内的宏观生物科学,也包括拥有100多个分支的微观生物学。在这些领域里,不少突破都离不开基础研究,例如癌症的免疫疗法,原始发现主要来自诺奖获得者的研究;基因测序的应用离不开基因测试仪,当时第一台仪器的研制是一位科学家为做基础研究而研制出来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实际上离不开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对神经网络的突破来源于12年前一项基础研究的发现。

如何把握住机遇?他提出,所有的新兴产业一定是源于核心技术的创新,核心技术创新完全来自原始科学发现,而原始科学发现和核心技术创新基本来自顶尖一流学者,而顶尖一流学者往往依附于有文化氛围的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一流的科研院所才有可能做成一个尖端科研,科研院所其实往往也依附于大学才能发展得更好。因此,一个地方需要有一流的大学,需要有多样化的办学模式,需要有顶尖的人才来支撑,最后一定会有很好的科研院所,一定会有一流的创新企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理事长 裴钢

想要人尽其才 须建生态系统

裴钢多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他表示“生物医药的服务对象是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也是靠人”。如何能够产生、培养、培育一流人才?如何能够吸引、吸纳、发挥一流人才?如何能够留住一流人才,使一流人才发挥一流的作用?“这就要建立一个生态系统,为一流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好的平台,这是当务之急。

他表示,现在在广州,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为核心建立了一个团队,包括广州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医院、企业等。大家同心协力搭建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希望能通过这个实验室,聚集一流人才,打造政策与人才高地,协同创新。这也是建立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实验室的初衷。

对于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有两种思路,都是与“人才”有关。一种是集聚高精尖的人才,打造成科研的“国家队”。还有一种,是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国内外、海内外各个领域的人才,包括学术界、企业界、金融界等,把门打开,把盘子做大,源源不断,源远流长。

对于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的发展计划,裴钢也做了分享。他表示,实验室首先要做的是基础研究。裴钢表示,中国目前最缺的就是基础研究,2017年,中国用在基础研究的百分比占R&D的5.6%,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0%。“我们的R&D在世界范围内并不低,但是基础研究占比不高,没有基础研究就谈不上创新。”裴钢强调,这个基础研究,是与国际接轨、一步到位的基础研究。在这个实验室的国际合作单元里,有德国马普、英国剑桥、美国冷泉港,要把全世界的人才集聚到这里做基础研究,使广州成为生物医药基础研究的一个源头。

而由于基础研究的长期性及不确定性,在基础研究上,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还要做几方面的事情:一是转化研究,只有将创新成果变成一种产品,变成临床药物、变成仪器,变成检测方法,才能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二是孵化初创企业,产业创新部就是为此而建;三是加强企业的参与,在中国,民营企业缺少R&D的力量与经验,裴钢表示,希望通过“企业研究院”的建立,打通企业与学界的桥梁。

广州有黄埔军校”,裴钢希望,也将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实验室建成生物医药的“黄埔军校”,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广州生物医药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原校长 陈新滋

生物医药腾飞 离不开大湾区

自20世纪以来,纽约湾、旧金山湾和东京湾成为三个世界一流湾区,其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而粤港澳大湾区在港口、工业、金融、交通枢纽等方面具备了发展条件,未来可期。今年,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相继开通,为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我每个星期都从香港往返广州,每趟47分钟,很多年前要两个多小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未来有很多合作空间。”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原校长陈新滋说。

在主旨演讲中,陈新滋从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出发,深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广东是制药大省,2017年广东制药工业总产值达1646.31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平稳增长。在2017年制药工业百强榜中,也有不少本土企业榜上有名。这都说明广东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不过,陈新滋诚恳地谈到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医药企业产品创新和研发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加上这个行业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能不能跑好创业“马拉松”有待检验;在医疗企业供应链方面,存在运营效率较低的问题,企业数量众多却较为分散,信息、资金和交流不通畅。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势不可挡,各个城市已抓住生物医药产业风口,迎难而上。陈新滋列举了一些产业聚集区,比如广州的“两城一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

陈新滋说,在粤港澳大湾区同一片蓝天下,通过不同的服务平台建设,有利于人才聚集,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多元化发展,未来要加强关联企业的合作,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未来在大湾区的合作会是跨地域、跨学科、跨领域的,我是搞化学的,但是我跟从事药理、毒理研究的朋友或者外科医生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产生的一些想法,就有助于我去设计新药。”陈新滋对于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

GE核酸药全球产品负责人 卡瑞娜·安德森

学会资源整合 加快研发上市

广州要打造生物医药高地,很有抱负,充满热情。”主题演讲的开头,GE核酸药全球产品负责人卡瑞娜·安德森表示。她介绍,去年,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生物科技园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动工,该项目是GE医疗集团在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项目目前进展顺利,非常感谢广州政府的大力支持。

经过多年的积累,广州的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已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宝藏”,“我们非常希望与中国药企加强合作,从生产角度帮助中国药企产品更快地推向市场。”安德森表示。

药企的自动化生产正在提速。”安德森介绍,对比数年前,她发现GE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改变非常大,这一趋势在其他大型药企中也可以看到。安德森提醒,不少药企都在关注如何优化生产流程,如何把药品更好推向市场,但是从趋势来看,生产工艺应该向更小、更智能、更简化的方向发展。当生产流程希望优化时,不要把工厂规模一下子铺得太大,要思考资源的有效整合,例如部分流程能否通过外包购买方式推动流程提速?此外,生产流程中的数据非常有用,要学会利用好这些大数据,推动整个流程的自动化连接和优化。

在药品市场领域,安德森分析,可以看到药品市场更加成熟了,从药品的生产到上市,整个过程在加快,部分药品的同质化明显,这些趋势对于药企来说是考验。她建议,生物制造企业要学会整合资源,例如在生产流程难以自我优化的情况下,能否将一部分生产工艺外包出来,让产能提速?只有做好资源的整合,控制整个生产流程的成本,才能在合理的生产规模和可控成本下推动产品走向市场。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罗桦琳、何瑞琪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通讯员/郭哲涵、黄于穗、赖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