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古稀老人用一支笔和一台相机“画说乡村”

28.09.2018  20:44

  新华社郑州9月28日电(记者韩朝阳)“趁着现在脑子还清楚,要把记忆中的乡村故事都画出来。”河南省方城县退休教师田文运时刻惦记着自己的“抢救性创作”。

  田文运今年69岁,他说自己一辈子干了两件事,一是教书育人,从18岁干到62岁,“算是完成了任务”,另一件是用素描和照片记录河南省方城县乡村的变迁。为此,他已经奔走了近20年,但是,“就算再有一个20年,也觉得时间不够用”。

  田文运老人根据记忆用画笔记录了五十年来农村住房、灯具等的变迁,还原了农村麦收、洗衣等一幕幕逐渐消逝的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从1999年开始,田文运用六年时间,绘制了200余幅素描,并自费集成画册。

    田文运手绘的素描。新华社记者 韩朝阳 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太大了,如果仅仅是口述,给后代讲解不清楚,有图看得更明白。”田文运曾经是一位美术老师,他觉得自己有能力、更有责任将乡村生产生活的变化画出来,留给后人。

  “其实用实物还原场景更好,一目了然。”田文运说。于是,从2016年起,他开始在村中老宅筹建乡村民俗馆,现有各类展品200余件。50年代的煤油灯、60年代的电影海报、80年代的向阳牌缝纫机、90年代的VCD……略显狭小的展厅里“”着一段乡村生活变迁史。“展品有自家存留的,有别处买来的,也有别人赠送的,规模还是太小,好多老物件买不起,凑不齐。”田文运对此颇感遗憾。

  “买不起也没关系,咱能把它画出来,画出来也不要钱,谁都可以看。”在筹建乡村民俗馆的同时,田文运走村串巷寻找乡村变迁的“痕迹”,向邻里乡亲询问乡风民俗和生产生活的细节。两年过去了,50幅素描在田文运笔下诞生,每一幅画都是一段故事,他将这些作品自费集成“图说民俗”画册。

    田文运手绘的素描。新华社记者 韩朝阳 摄

  “如今,眼睛不好使了,差不多3天才能完成一幅素描,但不能停下来,还要继续画,不断补充。”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说起心中的计划,田文运信心十足,“未来两年再画50幅。”尽管不服老、有干劲儿,但他总是重复诉说心中的“着急”。

  “画现在看不到的,拍现在看得到的。”高速公路通车、南水北调方城段施工、西气东输方城段施工、郑万高铁方城段施工……十余年来,田文运用相机记录了方城县大大小小的事。

  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城段施工,他就跟拍了5年,共拍摄了1万余张照片。“咱爱好摄影,拍一些反映时代变化的照片,为后人留一些有价值的图像。”田文运说。

  一支笔,一台相机,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乡村变迁的故事总是画不尽,拍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