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之手摘贫困之帽

15.01.2016  18:40
用发展之手摘贫困之帽

广东扶贫嵌入全省协调发展整体布局,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南方的深冬透着温润的余热,夕阳的余晖洒在山丘上的菠萝地里。在汕尾陆丰市八万镇新葫村,55岁的胡荣亮已采摘好2015年最后一季菠萝,待送到市场后,这一年种植菠萝的收入就将超过6万元。

  与陆丰市百里之隔,国内首个双地级市合作管理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亦是毫无冬日寒意,区内到处是开工建设的繁忙景象,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投产,整个汕尾也已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近期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坚持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而从立足于贫困村发展长效产业,到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这正是广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主线思路。省委书记胡春华多次强调,要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解决好广东的贫困问题。

  过去几年里,随着精准扶贫向纵深推进,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一场“先富帮扶后富”“先进带动后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战役,已吹响冲锋号角。

  产业扶贫助力贫困村钱袋鼓起

  在2014年之前,胡荣亮家五口人挤在低矮的泥砖房里住了30多年。胡荣亮所在的新葫村地处山区,早年间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在2013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对口帮扶新葫村时,全村人口十分之一都是贫困户。

  当时,驻村扶贫干部陈晓青发现,新葫村原本有种植菠萝的传统,这曾是村民此前主要的收入来源,但随着当地收购菠萝的企业在10多年前倒闭,菠萝种植业由此走弱。2013年初,新葫村菠萝种植面积仅剩200亩,每斤售价不到1元。

  开展对口帮扶后,陈晓青联络到深圳的采购商,并与深圳一家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长期协议,其以2元/斤的价格大批量收购。也在这一年,胡荣亮在自家荒废多年的10多亩山地上全部种上了菠萝,仅此一项的经济收入就达6万元。如今,新葫村菠萝种植面积已达1200亩,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开始返乡当起果农。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农业主导产业,为贫困村脱贫建立了稳固的产业发展机制,新葫村的实践是广东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典型缩影。

  汕尾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帮扶单位尤其注重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该市90个帮扶村共成立了100个合作社,联合农户发展种植养殖业,各村均有主导产业,产业规模共达4.2万亩,带动贫困户5027户。

  在新一轮扶贫工作开展之初,省委书记胡春华就曾强调,要重视提高扶贫对象的发展能力,重视发展县域经济,重视通过区域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贫困问题。

  立足于解决扶贫对象的发展能力问题,广东各地着力通过产业扶贫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各地按照不同的致贫原因,坚持“一户一策、一村一品”,探索出“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结对帮扶振兴县域经济

  今年元旦刚过,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新成工业园”)的工程建设已是热火朝天,一辆辆泥头车来回穿梭,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

  “春节前主体工程可完工,预计今年8月投产。”在一栋初见雏形的工业厂房边上,广东奔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明清畅想公司的未来,“预计年产值7亿元,年创税50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00个”。

  作为佛山市顺德区对口帮扶的重点项目,新成工业园的规模化投产,将直接带动新兴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格局的提升。

  在新一轮的扶贫工作中,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推进,既解决了点上的贫困问题,又能突破贫困点所在区域整体发展不足的瓶颈,使得贫困地区脱贫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从“输血”扶贫到“造血”帮扶,转变的不仅仅是观念。2013年以来,按照对口帮扶关系,珠三角的6个帮扶市安排了下属经济实力靠前的48个县(区、镇),与粤东西北8个被帮扶市下属58个县(区、镇)结成58对帮扶关系。

  新兴县副县长岑树德说,在佛山顺德的结对帮扶下,一年多时间里,有1000多家顺德及珠三角企业到新兴考察,仅新成工业园就引进项目10余个,合同投资总额超30亿元。

  据悉,2015年前11个月,新成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67.5亿元,同比增长31%,同时创税1.27亿元,带动7500多人实现就业。

  “通过重大项目振兴县域经济,既能提高对贫困点的辐射带动能力,又增加了地方财政增收,进而提升了地方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的能力。”新兴县副县长陈达栋认为,县域对口帮扶不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更将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带到欠发达地区,推动地方实现更加开放的发展格局。

  补齐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短板

  新一轮扶贫工作启动以来,作为深汕对口帮扶的重要载体,深汕特别合作区将目标定位于打造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根据规划,合作区将用3年时间实现200个以上的产业项目落地,力争到2017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80亿元左右。

  为帮助汕尾全面融入珠三角,深圳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在汕尾交通基础设施、城市扩容提质、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下大力气。尤其是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带动下,汕尾已形成1+4+1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陆河、海丰、陆丰等产业转移园项目都已初具雏形。

  渐呈蓬勃之势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扶贫工作嵌入粤东地区振兴发展的一道主要抓手。长期以来,广东省内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差距明显,在2012年,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仅为21%。

  2013年,胡春华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解决好广东的贫困问题。当年7月,广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要求建立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作机制,此后明确由珠三角6市对口帮扶粤东西北8市。

  在振兴粤东西北地区的战略布局下谋划解决贫困问题,这也意味着扶贫工作不仅是解决一村一县的发展能力,更是要嵌入广东协调发展的整体布局,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广东经济社会转型的长期阻滞。

  在此目标诉求下,广东对口帮扶工作着力于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每组对口帮扶市均合作共建1个产业园区,目前8个产业园区均已投入运作。

  在对口帮扶工作的带动下,2014年,粤东西北地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广东全省和珠三角的平均水平,GDP增速比珠三角地区高1.5个百分点以上。不少专家认为,粤东西北地区的高速崛起,基本遏制了省内区域差距扩大的势头,在未来几年,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或将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策论

  深入推进帮扶仍需落实主体责任

  在振兴粤东西北的战略布局下谋划解决贫困问题,这是广东新一轮扶贫工作的突出特点。随着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结对帮扶的逐步深入,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实现了新的超越,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矛盾问题,制约帮扶工作向纵深推进。

  一是项目用地不足。比如佛山、云浮两市合作共建园区(思劳片区)可供用地为850亩,现已全部利用。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和省重点项目调规等尚未完成,导致园区开发面临“无地可用”的瓶颈,多个签约项目难以如期推进。

  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搭建重大项目平台面临诸多制约。目前,一些被帮扶地区对新兴产业缺乏配套的扶持政策,交通等基础设施也较为薄弱,影响重大项目的整体推动。

  三是对口帮扶工作的主体责任仍需进一步落实和强化。省委书记胡春华近期在汕尾考察扶贫工作时强调,“要严格落实对口帮扶的工作责任,被帮扶市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加快改善营商环境,把对口帮扶的作用更好发挥出来。”而在一些被帮扶地区,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影响了对口帮扶工作的进度。

  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汤凯锋 张学斌 南方农村报记者 段凤桂 发自汕尾 云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