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色发展引导农业转型升级

09.03.2016  11:14

  ■ 卜志敏

  本报报道,省农办201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大埔县西河镇围绕“生态农业、精致农业、旅游农业”发展主题,积极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培育富硒、无公害蔬果等长寿特色农产品,依托“新奇特”个性农产品生产,当地的农业品牌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效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一做法的成功,为我市农业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提供了样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常态下的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是壮大县域经济内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村一品”是以村为基本单位,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发展,大力壮大产业龙头,打造高档农产品,延伸产业链,培育富有特色的品牌,使每一个村庄拥有一个主导产品或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有利于集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从而促进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我市在资源、生态、人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发挥优势助力农业发展值得深思。各地在引导农民耕山致富过程中宜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挖掘本地优势,积极为农民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及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合理确定各镇各村的资源秉赋、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求同存异”的思路,鼓励农民走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路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让农业生产精品更精、特色更特、优势更优,把单纯的种养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培育一批特色乡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各级党委政府也要注重精心组织,引导当地农民将农业产业链不断向第二、三产业延伸,用“工匠精神”生产特色农副产品,打造一批发展优势明显、带动效益强的重点产业,吸纳农民就地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让农民享受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