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创新激活“社会创新”
创新惠民是两会的老话题了,其魅力在于常议常新,每年都能看到新进展,每年都可以有新期待。
总体讲,科技创新惠及民生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直接途径,比如研发新药品,帮助人们消除病痛;一条是间接途径,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平台和手段,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社会创新”,寻求解决就业、教育、医疗、扶贫和慈善等民生相关问题的新办法。
第一条路径很直接,也很有效。第二条路径同样不容小视,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其潜力更加巨大。这几年,一种新的“慈善众筹”模式在朋友圈广为流行。求助人通过网络众筹平台向所有人求助,比如筹集特定数额的治疗费用,在平台完成信息确认后,求助信息可导入朋友圈,“圈友”可在捐款的同时转发信息,如此滚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完成筹款目标。
不难看出,网络“慈善众筹”解决了捐款人数相对有限、难以筹到足够款项的问题。特别是,依托朋友圈,采用“朋友的朋友”模式,不仅提高了传播效率,而且借助朋友圈传播自带的“信任背书”,缓解了慈善筹款项目经常碰到的信任缺乏问题,提高了人们的捐款意愿。换句话说,在新的技术平台上人们探索出了新的慈善模式,在突破熟人圈规模限制的同时,推动了人际信任的持续传递。
除了支撑特定领域的“社会创新”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激发了生产生活模式的变革,推动了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创新。比如,近年来,在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领域迅速崛起的共享经济,通过激活无处施展的闲置技能和无法变现的闲置资源,帮助人们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通过网络平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出城”“下乡”,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和创新成果共享的同时,切切实实为患者节约了医疗费用。
创新惠民的方式和切入点有很多,但通过科技创新激活“社会创新”,利用科技创新提供的新平台新手段,让更多人有意愿有能力自己动手动脚、用脑用心,形成激发民智、汇聚民力的新平台和新机制,是创新惠民的应有之义,更是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正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