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立中甲公司迫在眉睫 中甲绝非中超附庸
中超联赛未来五年将获得80亿元媒体版权收益一经宣布,举世皆惊,这一方面将过往中超求爷爷告奶奶甚至倒贴钱求人转播、与国外相比媒体版权收益在国内俱乐部收益中呈倒挂结构的局面彻底扭转,另一方面也使得中超与“小弟”、中国足球二级联赛中甲的差距愈发呈鸿沟之势。
不能把中甲当作中超的附庸
中超这80亿元只是媒体版权收益,还没算上赞助商带来的收益。而目前中甲的冠名赞助商年赞助金额为千万级别,与中超的亿元级别差距甚大,而且中甲的商务开发体系还不完善,目前只有冠名赞助商58同城以及提供比赛用球的供应商耐克,其他权益目前由各俱乐部自行开发。这种巨大的差距也反映出中甲的商务开发潜力无限,但需要加大力度、快步前行。
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作为二级联赛,中甲虽然近几年有所起色,但终究在观赏性、娱乐性、受关注度等方面与中超难以媲美。中甲上座率较之去年有较大提高,但是除了个别球队主场场均两三万人之外,大部分球队上座率依然徘徊在几千人左右。再加上近几年欠薪、迁出、转让、解散、疑似假球等新闻时有发生,导致中甲品牌不够正面、响亮,遑论美誉度?因此中甲整体商务开发同样存在很大难度。
日前在深圳举行的“中甲再前行2016”研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谭建湘从定位、市场、品牌建设和文化四个层面对中甲商务开发提出了建议。他认为,首先需要明确中甲和中超是两个不同的投资实体,中甲不是中超的附庸,必须杜绝此前中超公司短暂代理中甲商务开发的现象。同时,应该把中甲商务开发当作体育产业的一部分,而不仅仅作为一种广告宣传。他同时质疑,目前中超、中甲俱乐部中有多少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的?中甲俱乐部需要规范建设,要区分爱好和投资。
谭建湘认为,如果把包括中甲在内的职业体育划分为市场、品牌建设和文化三个阶段,那么中甲还停留在市场阶段。他还给出了“培育球星”、“培养球迷”、“提高服务意识”等具体建议。
成立中甲公司迫在眉睫
作为活动的组织方,雷曼股份从2011年开始涉足足球,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商务开发经验,尤其是在去年牵头召开首次中甲商务会议以来,对中甲商务开发有了较为成型和具体的建议。雷曼股份下属公司雷曼体育总经理张雪松给出的具体建议包括:商务开发的拓展、球队球星资源的充分发展、球迷资源开发及俱乐部文化建设、场馆及相关商业运营、整体承包俱乐部商务经营、特型LED媒体资源商务合作、运动员营养饮食新型赞助、为球队球星寻找商业合作伙伴、联合开展青训及经纪业务、组建专业团队策划比赛日活动提升主场人气和相关消费等。
俱乐部的代表普遍认为,目前亟须成立“中甲公司”或者“中甲商业联盟”,实现俱乐部“抱团取暖”。
青岛中能(俱乐部官方微博)文化体育创意产业集团董事谭旭认为,中超目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中甲还只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食物链”。谭旭赞成建立统一的商务开发平台或者中甲公司,他认为这将提高中甲的影响力、竞技水平和形象。“中超80个亿,中甲10个亿行不行?1个亿行不行?但关键是要行动起来。”
雷曼股份董事长李漫铁说,中甲的整体商务开发迫在眉睫,雷曼愿意牵头搭建平台,希望得到足协和俱乐部的支持。“中超版权5年80个亿是一个刺激,但目前中甲还没有实质性的推进,如果搭建起整体商务开发的平台,商业运作将更加系统,整体的商业价值也将得到提升。”
实际上,多年前中国足协曾设想成立中甲公司,甚至有和中超、中乙成立联合公司的提议,只是当时中甲资源过于贫瘠,再加上各俱乐部诉求不同,众口难调,中国足协也并未对中甲商务整体开发太为上心,因此最终没能成立。如今,足球大环境形势趋好,再加上中超80亿版权费的带动,中甲整体商务开发达到了突破的临界点。
就目前来看,中甲是在今年1月售出了媒体版权,不过从9个月的运营来看效果不甚理想,运营商和部分俱乐部因为权益纷争产生了龃龉,合同并未完全履行。不过,据悉,获得中甲媒体版权的公司有望斥资2000多万元从下个赛季开始为240场中甲联赛制作高清信号,并实现中甲联赛在全国播出的卫视落地。如能实现,对中甲整体商务开发、赞助体系的完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 公兵 王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