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东莞有多远
制图/吴默
东莞时间网讯 明年,东莞有望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通过努力,至2016年,东莞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1年2月,东莞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目标。经过4年多的努力,该项工作初见成效。我市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已基本达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要求。
东莞基本达到国家历史名城申报要求
历史基础和现存历史文物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首要条件。曾参与了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肖旻副教授和刘晖博士表示,东莞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一定的基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首先东莞是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5000多年前人类已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保存万福庵、蚝岗、村头村等重要史前文化遗址。其次,东莞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其后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东莞又是胡安娜抗日根据地,东江纵队在这里浴血奋战,点燃南粤抗日烽火。再次,东莞还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东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仅次于广州、潮州和韶关,省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文物保护单位108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459处。市级非遗名录共86项,其中含省级33项,国家级8项。东莞的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已基本达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评要求。
“近年来非遗中心在促进非遗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转变也取得一定成效。”东莞市非遗中心主任何超群举例说,传统的茶园游会,出现了产品展览和交易活动;二月二卖身节,拓展为劳务市场、技术培训、人才交流和市民狂欢等现代佳节;中堂龙舟已经拥有7项商标和6项专利;莞香制作上也完成了行业标准制定;东莞小吃方面也请专家进行品牌战略规划。“目前东莞产值过亿的非遗相关产业就有莞香生产、东莞小吃、东莞腊肠三个。我们通过一系列工作,拓展了非遗项目和民俗活动的内涵和外延。”何超群说。
此外,记者也从东莞市城乡规划局获悉,目前东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历史建筑评定工作也到了后期,现在正处于申报国家历史名城的冲刺阶段。
东莞到了重新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期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肖旻副教授和刘晖博士看到了东莞市政府对此的重视与投入,同时也看到了公众、民间团体的参与热情。他们表示,建设东莞历史文化名城,并不是一个重新开始、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在城市建设中继续加强保护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举措,因此,要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契机来推动城市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东莞市经过近30多年的 经济 高速发展,现在到了重新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期。”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公众与专家机构的力量,学习其它城市的有效经验,积极主动的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推动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肖旻和刘晖建议: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制度和机构,充分利用近期获得“较大的市”地方立法权,制定名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充实完善名城保护机构的同时发挥民间力量在发掘遗产线索、科普宣传和保护监督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对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开展示范性的修缮和整治,把保护与建筑活化利用、激发社区活力结合起来;此外,还要继续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科普,使名城保护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共识。
此外,何超群也从非遗的角度提出建议:要恢复一些丢失的传统,还原风貌,挖掘东莞特有民俗活动,让人们有直接参与感;还原历史文化空间,比如振华路的骑楼、石龙的一些传统工艺街道、抗日时期的遗址等。“恢复好,还原好,东莞的历史底蕴内涵便有个直观的呈现,对人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散落在东莞大地上的一些遗存与传统民俗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形的遗存和无形的民俗活动,将东莞历史文化名城宣传出去,扩大影响力。
目前东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仅次于广州、潮州和韶关,省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文物保护单位108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459处。市级非遗名录共86项,其中含省级33项,国家级8项。东莞的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已基本达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