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回应训练模式质疑:“三从一大”核心不变
中新社成都5月18日电 题:男篮回应质疑:“三从一大”核心不变“高强度”以高科技为依据
中新社记者 王祖敏
新一届中国男篮组建三月,其高强度、重体能的训练模式引发不断争议。中国男篮体能教练、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王卫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对外界关注的问题一一做出回应。
“三从一大”的核心不会改变
中国体坛有关所谓“魔鬼训练”的争议已经颇有渊源。
上个世纪中叶,处于早期发展的中国体育提出了“三从一大”(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原则,这一被称为“魔鬼训练”的手段成为后半个世纪中国竞技体育训练的基本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国外先进训练体系的引入,中国体坛关于“三从一大”的争议就从未间断。
身兼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的王卫星认为:虽然科技日益发展,训练手段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和人性化,但对竞技体育而言,“三从一大”的核心从未改变,无论多么有实力、训练手段多么先进的队伍,都无法改变“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训练要求。
至于“大运动量”,本质上并没有错,关键是在运作时的“依据”和“度”的把握问题。外界不能因为某一点副作用而全盘否认,正如饮食不当易引发多种病症,但人却不能因为怕得病而拒绝饮食。
大运动量与科学训练并不对立
王卫星说:“普通人健身都需要有一个量的保证,专业选手、特别是需要高对抗的足篮球球员,大运动量的训练不可回避。”。
对于中国男篮高强度训练的质疑,王卫星认为:这恐怕是因为有人将“大运动量”与科学训练形成了对立。事实上,中国男篮的“大运动量”恰恰是在高科技的监测手段和有充分保障下的训练,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一是先进的监测和评估系统。训练前后的生理、生化指标测试、选手肌肉状态分析等等,都为训练强度提供依据。据悉,新一届中国男篮是国内第一个使用肌肉状态分析仪器的。
二是细化与保障,比如负荷训练的安排,包括每一块肌肉的耐受力;训练后的放松与恢复,对出现不同反应的队员有不同的针对措施等等;
三是营养跟上,充分保证队员各种营养的摄入与均衡。
王卫星说:对于中国男篮目前的训练,简言之就是“有多大的能力才上多大的量。”
正在成都集训的新男篮选手的状态也为王教授的说法提供了佐证。
来自山东的“强力内线”陶汉林入选国家队后体重减了近15公斤,陶汉林称:让他感到高兴的不是体重上的“减法”,而是能力上的“加法”。在国家队两个多月的训练,他并没有觉得承受起来有什么问题。
新一届中国男篮的首任队长、来自八一队的许钟豪也表示:也许在外界看来,现在男篮训练的强度比较大,但从他个人的感觉而言,没觉得量有多大。
充足的体能储备是高对抗之“本”
王卫星说:体能训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正如一颗大树,有复杂的枝干和树叶,一些对此不太熟悉的人往往会“一叶障目”,形成片面的理解而导致一些误区。
他介绍:竞技体育的体能包括专项力量体系和相关运动素质两个大的方面,具体而言又分为身体形态(物质基础)、运动机能(生理基础)、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三大硬件和灵敏、协调、柔韧三大软件)和健康保障等多个方面。
新一届中国男篮组建之后,“体能训练”成为关键词,而“过于偏重体能”也引发了外界的某些担忧。
王卫星解释:在竞技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今天,对抗性项目的女子运动都越来越男子化,男子项目则形成了更强对抗和更高级别竞争的局面,因此球员只有具备充足体能才能在未来大赛中立足;也只有足够的体能储备,才能保证技战术水平的充分发挥。
王卫星强调:体能训练不只是在田径场上跑几圈或是在力量房举几下杠铃,而是对选手各种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全面提升。中国男篮的体能训练不仅仅只局限于建队之初,而是会贯穿于这支国家队的整个训练周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