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水画就一定要去名山大川?(组图)

11.04.2015  15:27

月上天山》许钦松

舒云万里》许钦松

嘉宾主持

  赵利平

  (收藏家、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区广安

  (广东国画研究会第三代传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广州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

特邀嘉宾

  许钦松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罗浮观道》区广安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许悦 实习生 谢芳

  4月12日,“走进广东四大名山—区广安诗书画印艺术档案展”将在广东省档案馆开幕,将展出画家区广安近期创作的两百余件诗书画印作品。这些作品沿袭区广安一贯的“高古”意境,既有其擅长的山水画新品亮相,也有在诗词、书法、篆刻等多领域的探索作品展出。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

  这次展览最大的亮点,是首次展出区广安耗费5年时间创作完成的四件长卷,分别以丹霞山、罗浮山、鼎湖山和西樵山这广东四大名山为主题。

  联想起最近两年,长达135米的《历代羊城八景》、60米卷轴的《客家山居图》,以及百米长卷《潮汕胜景图》,广东艺术家对广东本土山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山水巨著有一个相同的特点:画得都相对比较“”,而中国传统山水画则是以“心境”为主要描述对象。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中国山水画要不要写生?如何写生?

  壹

  拍些照片回来对着画,也算写生?

  主持人:两位老师都是山水画大家,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一下中国山水画的一些变革问题。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历朝历代很多变革,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到了明清时期,山水画开始注重临摹,不一定要去写生。到了黄宾虹之后又有了新的变化,但其实整个山水画的进化演变历程都在“创作-传承-创新”的不断变化之中。对山水画一直有一种争议,那就是山水画到底要不要写生?有人说不写生没有生活气息,有的人说山水画画的应该是心中的山水。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许钦松: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写生这个概念。写生是一个外来的概念,西方的写生是对着一个静物进行写生,它是有对象的,这是西方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中国的山水画,历朝历代都没有像西洋画那样的写生。我们古代的山水画大家采用的是默记,观看之后默记在心,记录观察到的东西,然后画出来,它是一个二度创作。

  中国画引入写生这个概念,应该是从郎世宁开始的,在清代开始出现了肖像画。当年蔡元培派留学生去西洋留学,学习西洋美术,就有了徐悲鸿他们这一批人,也开始出现了人体写生。

  但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观察事物的方式也不同。西方的风景画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我们比西方要早一千年。

  西方的风景画无论观察还是构图都有镜框这个概念,它把眼睛看成是照相机,记录的是眼前的某一个景,然后框起来,就像你眼睛所能看到的。但中国山水画不是这样,它是游走的,我们经常说游山水,“”很重要,在游动中去看,是动态的,这就产生了中国山水的意象。所以中国山水画必须通过默记再画出来,它是从第一自然,经过艺术家的默记再转换成第二自然。意象和用照相机记录不一样,意象可能会让人看到这个却想起另一个。

  区广安:没错,中国画的写生和西洋画的写生是不一致的。古人不是把自然的东西照搬到纸上,古人叫“烟云供养”,他是去大自然感应山林的气息。中国画比西洋画要高明许多,中国画从产生开始就是追求形而上,而西洋画产生的时候追求的是形而下,到西洋画发展的后期才开始出现形而上,这中间迟了800-1000年,这是一种差距。

  只有去大自然感悟,在感悟之后才能进行再创作。不同的山水还要进行提炼,在提炼的过程中升华。中国山水画并不是画山就是山,而是要表达画者的意境。就像《富春山居图》,黄公望是把山上的春夏秋冬都画到一幅画里面,表现的是一种轮回。

  从表现形式来看,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而西洋画是焦点透视,它们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就好比照相机和摄像机的功能差别。中国画的“镜头”可以伸缩,可以边走边拍,观看手卷的时候,就有观看录像的感觉,当然它与录像不同的是,观众观看的时候还可以有自己的取舍;这是西洋画做不到的,它就像照相机咔嚓一下,选择最美的场景入框。

  我们常说太似媚俗,完全不似则欺世,中国画的意境就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我们的写生不像西洋画,素描是基础,我们的写生是一种形而上,特别是古人写生是一种提炼。现在很多人写生就是拿着照相机拍照片,然后再回去对着画,其实这样画出来只是表皮,没有灵魂。

  就像我这次画四大名山,我也有写生,但我去写生并不是对着景色写,而是在山中行走观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有了感悟,晚上回到住处,再凭着这些感悟和记忆慢慢地画,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都画进去。

  主持人:那临摹呢?

  许钦松:临摹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关于临摹,中西方的区别不大,但是写生区别还是很大的。

  现在科技进步了,人类观察自然的方式也不同了,就像看山水,现在还可以坐直升飞机俯视。像前段时间很红的电影《星际穿越》,电影里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都改变了。西洋的东西基本上是一种科学精神主导下的艺术,我们也不能用形而下来归纳。

  中国人做学问讲究师道,师道又可以分为家学和世学传承。家学传承最出名的就是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父子,包括现在的非遗传承人,很多技艺都是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来的;而世学传承就是朋友之间的交流学习,比如画派的传承。中国的传承讲究的是渊源,而西方讲究的是传承有序,比如米开朗琪罗就是跟着师父在作坊里学习雕刻的。两种不同的体系,并没有高下之分。

  区广安:其实临摹在中国画的六法里面“传移摹写”,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临摹和写生互相不冲突。临摹是去模仿前人的东西,这是一个必须经过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子学说话,也是一种临摹。写字、画画都需要有这样一个过程。

  临摹一方面要向古人学,另一方面要向大自然学。学了古人的笔墨语言,再到大自然中去感悟,然后根据学到的去画。国画大师黄宾虹在70岁以前,都还在临摹别人的作品,没有人认识他,真正出名是在他70岁有了突破以后。

  贰

  山水画千人一面,个人符号如何提炼?

  主持人:中国画讲究临摹和传承,于是现在出现一种情况,山水画千人一面,一个画展看下来好像都是一个人画的。但要在美术史上留名,肯定还是需要鲜明的个人面目。这种作品的个性和符号化应该如何提炼?

  许钦松:现代化进程对我们的艺术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进入到知识时代,人类越来越强调知识产权和发明创造。注重创意思维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大进步,人类对独创性、唯一性的追求使得西方艺术走上了高速化路程。在西方,对一个事物的评判体系中,别人有的你不能有,如果你画出来和别人的像那就没有价值。

  我们现在也强调艺术的唯一性,但中国的艺术传承没有像西方那样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就像一棵大树,根还是这个根,但每年春天都会发新芽。

  就像宗教画,我们壁画里的飞天,从衣纹飘飘就能看出飞在天上。而西方理性精神主导下的艺术会为天使画上两个翅膀,因为他们考虑的是合理性,必须有翅膀才能飞上天。

  我曾经多次当团长把中国画带到西方去,我们一百幅画是由一百个画家画的,但西方人不懂得欣赏中国画,他们看着觉得都差不多,以为也就几个人的作品,看不出我们中国画的精妙之处。

  我们临摹、传承,但最后还是要落在有没有独特性这样一个问题上,包括黄宾虹也是在最后才形成他自己的笔墨个性。如果仅仅是临摹而没有自己的特点,黄宾虹也很难成为一代宗师。就像吃西餐,都是吃一样的西餐,但个人体会却不一样。其实艺术也是在大量的趋同里,造就了少数不趋同的大家。

  区广安:为什么现在的画会趋同呢?这是教学的问题,我们用西方的教学模式去教东方的艺术,这种不中不西也可以说是中西融合,这样融合之后,它的审判标准就是以素描为基础,而不是以书法的线条为基础。中国画变成在宣纸上画的一种素描,这种和东方原有的艺术精神是相违背的,但它毕竟是现代的产物。

  另外,东西方的艺术基础也是不同的。西方审美的基础是科学与宗教,西方的绘画就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形成写实风格;而东方审美的基础是哲学和诗歌,画家就像写诗一样,画由心造,所以中国画是很唯心的。这是产生中西方差异的重要原因。

  西方人看不懂东方艺术,我们东方人其实也看不懂西方的艺术。老外画中国画,他们以为拿着毛笔在宣纸上画就行了,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那样没有内涵。什么是内涵?就是一笔一画都带有诗性的内涵。诗不仅要有平仄、押韵,还要有意境。但是随着西学东渐,我们的审美也有点模糊了。现在中国画很多东西已经不中不西,缺少传统的东西在里面,没有灵魂。

  我曾经提出我们应该为岭南画派“申遗”。为什么呢?因为自从岭南画派提出“中西融合”这个观念之后,现在全中国的画都是中西融合了,不是中西融合的都已经很少了。传统的东西已经消失太多了,连社会的审美都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教学方法,自然导致全国美院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从南到北,都是画一样的画。

  叁

  一写生就跑大老远,

  不如画本土山水感情深

  主持人:区老师您这次的画展主题是《走进广东四大名山》,我留意到,最近广东本土画家频频关注本土山水,而若干年前大家都是一窝蜂地画名山大川,为什么关注本土山水会成为潮流?

  区广安:一个画家既要有宽阔的视野,也要关注身边的事物,反映最熟悉的东西。我这次画广东四大名山,四幅长卷《千里丹霞》、《鼎湖山居》、《西樵山居图》、《罗浮观道》,我用了五年的时间,差不多一年写一卷,直到去年才完成了。做这么一个展览,我就是想唤醒大家关注本土的山水,关注我们的家乡。

  怎么去表现它们呢?虽然广东的四大名山没有北方的山那么高大,但是我们广东的山很有灵气。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罗浮山是道教名山,西樵山是理学名山,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千里丹霞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要把身边的东西画好也是本土画家的责任,我用了四种不同的形式来画广东这四大名山,这也是我对山水画的一种探索和体悟。

  现在很多本地画家一写生就喜欢到名山大川。反倒是本土的这些名山,没多少人愿意画了。天天跑大老远,也是蜻蜓点水,感受又有多深?最容易跟自然结合的,还是对身边山水的感情。所以我也算是关注本土文化的实践者之一吧,其实关注本土文化也是提升我们自信的一种方式,希望大家批评提意见。

  许钦松:广东的艺术家最近几年对广东本土文化、本土山水的关注度的确越来越高,包括长达135米的《历代羊城八景》、60米卷轴的《客家山居图》,以及百米长卷《潮汕胜景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艺术家肯定是爱家乡的,所以在我的画中经常会出现烟雾云,因为它们能唤起一种诗性的启迪。从一个家到一个国,都有一种文化的根性,它长在哪里就向着哪里,即使我在北方居住多少年也很难改变。

  在很多讲座中我经常讲到故乡的文化对我的滋养。研究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其实更多是要研究这个艺术家的生活、家庭,因为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都源自于他的生活。当然,并不是说我是广东人就只画广东的山水,距离产生美,有些地方即使你没去过也会有创作的想法。

  作为主政广东美术的人,肯定要尽可能展现广东的风格,所以挂在人民大会堂的画我就选择了一幅《岭南春晓》展现我们广东的风貌,这也是我表达对家乡热爱的一种方式。创作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不是简单的一加一,不过我们艺术家的心胸和视野是开放的,生活是很多艺术灵感的来源,可能一个梦、一种感受都可以作为灵感的来源。

  许悦、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