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议事厅】留住古围龙屋之美重在保护

07.09.2018  10:20

  ■ 辛平

  本报报道,在五华县水寨镇坝美村,有一个超大型的客家标准古围龙屋:周家七世的开基祖屋——璼公祠。据有关记载,它是五华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的围龙屋,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如此大型的围龙屋辉煌落幕后,也逃不过岁月侵蚀,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败,璼公祠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周家七世的开基祖屋——璼公祠,是梅州古围龙屋的一个缩影,因为我市目前仍有5000多座客家围龙屋,其中不少同璼公祠一样,都处于破损、残缺、凋敝状态,亟待投入资金进行全面维护修缮。这不仅是留住梅城“乡愁”的必要,更是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城市软实力的必要举措。

  作为历史文物的客家围龙屋,珍贵之处在于其不可移动性,一旦损毁,即使能工巧匠也难以恢复其原貌,而经修复后的古建筑已失去原汁原味。从这个角度看,让我市众多古围龙屋重振雄风,修缮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加强保护。令人欣慰的是,今年3月1日,《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已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客家围龙屋的保护正式纳入法律轨道,而且给予财政预算资金保障。保护客家围龙屋有了法律依据,值得期待。

  笔者认为,留住包括客家围龙屋在内的古建筑之美重在保护。对建筑年代久远,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且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应推荐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法律保护范畴。具体而言,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比如考虑出台相关古建筑保护条例,将我市所有古村落、古遗址、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性文物保护,纳入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让传统文化保护与城市扩容协调发展。二要理顺管理机制,落实属地化管理。要建立市、区、镇三级保护管理网络体系,在操作上,要使保护工作多元化,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修缮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采取捐献等方式投入古建筑保护。三要在保护中传承与坚守。要传承古建筑的文化和民俗,讲好古建筑故事,从而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留住老百姓的念想,守护好这方生生不息的客家文化发祥地。

  古围龙屋是我们客家人永久的精神家园,呵护好古围龙屋,就留住了地道的客家风情,留住了古老的文化记忆,留住了我们的乡愁。期待包括客家围龙屋在内的城乡古建筑,在我市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继续焕发活力,为我市经济发展增添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