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养蜂种姜致富 有人拿10多万给打工儿买车

15.03.2015  10:40
田地房舍被当地村民充分综合利用,发展成山羊养殖场。 - 新浪广东
63岁的留守老人曾培茂靠养蜂致富。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田地房舍被当地村民充分综合利用,发展成山羊养殖场。 学旗村人烟稀少,平房前杂草丛生。 63岁的留守老人曾培茂靠养蜂致富。

   南粤观察

   空心村复活样本

  空心村复活样本之三:

  村名:学旗村

  复活之路:学旗村深处大山之中,交通闭塞,距离沙心行政村近10公里。十多名留守老人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致富。此举吸引了不少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回乡从事养殖业。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曾繁炼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极少数留守老人成为了空心村的主角。

  连日来,记者深入河源市连平县隆街、元善镇等一些偏僻山村走访,发现部分沉寂的“空村”由于留守老人发展生态农业而焕发了新生的活力。其中,学旗村的11名花甲老人利用荒废的农田种植了200多亩生姜,在闲置的农舍养殖蜜蜂,去年依靠这些农产品的收益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的老人收入比在城市打工的子女更可观。不少村里的年轻人由此看到了商机,也打算从城市回乡兴办山羊养殖场。

   变废为宝  老人务农收入可观

  63岁的曾培茂是隆街镇崧岭沙心村的村民。近年城乡居民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他和随子女迁到城镇居住的曾先友、曾娘恩、谢明锋、曾辉煌等老人,看到了“空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几年前,他和该村10位年届花甲或年近古稀的老人经过商议,又从城里打道回府,折回学旗村留守,利用该村荒废的200多亩农田种植生姜,同时借助村里上千亩生态林地资源优势,在“空村”的房前屋后养殖蜜蜂。老人们亲力亲为,在农忙时间相互帮忙耕作或雇请外省务工人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69岁的谢明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种植的一亩多地生姜带来4万多元收入,养殖的100多箱(群)蜜蜂年产蜂蜜8万多元,加上种植数亩花生榨取的花生油收入和其他农作物收入,一人全年经济收入有近20万元,而他的儿子、儿媳妇在城里务工,两人去年年收入才5万多元。

  今年春节前,谢明锋还拿出去年挣的10多万元给儿子在城里买车。“希望儿子、儿媳能从城市回乡,和我一起搞种养。”谢明锋表示,现在村里的生态条件好,水源充足,生姜辣度大,量重质优,该村去年的生姜批发价每公斤8元,每亩农田可产4000公斤生姜,而且有客户上门提前订购。

   商机显现  年轻人回乡养山羊

  “村里留守的11位老人,近年人人都靠种植生姜或养殖蜜蜂,腰包都鼓起来了。”曾培茂称,他养殖的200多箱(群)蜜蜂,去年仅销售蜂蜜就有30万元。

  曾培茂高兴地表示,学旗村生态环境好,养殖的蜜蜂一年四季可采山上野花,投入成本低,收入回报高,所产蜂蜜吸引了深圳、东莞、广州等城市的客商上门抢购,全年不愁销路。

  曾培茂说,此前村里的留守老人都担忧种养业后继无人,如今不少年青人已发现了生态农业的商机,准备回乡兴办山羊养殖场。

  记者日前在连平县元善镇增坝村走访并了解到,在一些偏僻的小山村,由于近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等原因,多个自然村出现了人口稀少的“空村”现象。47岁的增坝村河唇村村民郑振好此前在佛山经营不锈钢铝材生意,去年冬季看中了家乡的生态农业和山村丰富的青草资源,回到老家,投入了300多万元养殖黑山羊。还有村民利用闲置的民房来养殖肉牛、肉猪,目前河唇村有13个养牛专业户。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由于河源一些“空村”经过合理的开发利用,一些村落兴起了山区特色的养殖业,如连平县忠信镇的巫炳东把养殖场选址在一处空村山坑,养殖了上百头肉牛;和平县彭寨镇多位大学毕业生近年利用该县东水镇长热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做起了养殖杂交洋牛的生意,他们还专门聘请了一些留守老人帮忙看管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