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两祠堂见证孔子后代南迁足迹

28.11.2017  13:48

大洋网讯 广州番禺区大龙街有一条村,这里常年居住着数千名孔子第71世至78世孙。数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南迁至大龙村扎根,繁衍后代、生生不息。村里伫立着两间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祠——阙里南宗祠、孔尚书祠。这里见证了孔子后裔南迁的历史,记载着孔子后代名人的事迹功德。

走进番禺大龙村,经过一个大池塘,会看到一个开阔的广场空地。池塘前有三座相连的祠堂建筑。三个祠堂仅由两道相通的木门分隔,这在岭南地区比较少见,从左到右分别是孔尚书祠、阙里南宗祠以及去年新建的孔子文化中心。

为了让三座建筑呈对称结构,新建的孔子文化中心参照孔尚书祠原貌而建。2002年,孔尚书祠和阙里南宗祠被列为广州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专家称其为“见证孔子后裔南迁的历史实证”。

说起祠堂,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耀昌一脸自豪。“番禺还有很多老祠堂,但祠堂门前的广场、水塘要么变小要么完全消失,我们这里不但都保留下来,而且结构很完整,最符合古代祠堂的风水结构。

记者看到,两个祠堂的门前,一口“太公塘”如玉带般环抱着,广场上还矗立着若干座碑石。孔耀昌介绍,那是旗杆夹,用来记载考取功名的孔氏子嗣的,上书名字、时间以及所考取的功名。

孔尚书祠(左)、阙里南宗祠(中)与孔子文化中心(右)相连成排。信时记者古晓彤摄

阙里南宗祠。信时记者古晓彤摄

孔尚书祠。信时记者古晓彤摄

阙里南宗祠

纪念祖先从山东曲阜阙里南迁得名

阙里南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为纪念孔氏祖先当年由山东曲阜阙里南迁而取名,是大龙村的宗族祠堂。祠堂门额木匾“阙里南宗”四字,为明户部尚书郎叶春题写。门顶木梁及周边石柱、墙体砖面等,雕刻着花草动物和古时人们的生活场景。祠堂大门前还有一对珍贵的石狮,与大门门脚以及基座三者连为一体。

阙里南宗祠坐北向南,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23米,总进深58米,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大门前两侧还有名为“金声”“玉振”的钟鼓楼。

走过阙里南宗祠头门,你会发现它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三路、三进式古祠堂建筑。祠堂内,后为天井,铺花岗岩条石,两侧为廊。中堂前为月台,也叫钓鱼台,前为花岗岩台阶,台阶底部立抱鼓石,两边有花岗岩石栏杆。中堂前廊铺砌花岗岩条石,中部立四条圆木金柱,红砂岩柱础,明间悬挂“玉书堂”木刻匾。中堂与后堂间为后天井,两侧带两廊。后堂明间后设有安放祖先牌位的神龛,神龛台基用硬木雕刻,悬挂“积厚流芳”木刻横匾。

孔耀昌介绍,整个祠堂的砖瓦已重新铺设,被蛀坏的梁柱全部更换,墙上的壁画以及屏风也全面翻新。

孔尚书祠

节度使孔戣岭南扬名曾亲祭南海神

与阙里南宗祠一门相隔的孔尚书祠为两进式砖石木结构的古建筑。两进房屋均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石墙脚、绿色琉璃瓦当、滴水剪边、灰塑雕花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总体平面呈长方形,与阙里南宗祠连成一体,前面为一开阔的地坪,后有花园,沿中线自南向北,分别是池塘、地坪、头门、天井、后寝、后花园。

孔尚书祠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以纪念孔子第三十八代孙孔戣(音葵)。唐元和12年(公元817年),经宰相裴度举荐,孔戣授岭南节度使。孔戣到广州后励精图治,大力改革时弊。皇帝委其祭祀南海神,孔戣一改以往惧怕风浪之弊,备太牢三牲之礼亲祭南海神,并将南海神庙扩建至今规模。

唐元和15年(公元820年),孔戣迁礼部尚书侍郎;长庆2年(公元822年)迁正议大夫、上书左丞并以礼部尚书致仕;长庆4年(公元824年)卒,赠兵部尚书,葬于河南开封府河阴县广武原。

据了解,唐末战乱,孔戣感慨“中原无宁土”,那时候他的孙子孔纬时任刑部尚书,他便写下遗书命孔纬的子孙孔昌弼避乱于岭南,就有了现在20多万人的孔子世家岭南派。

孔戣为官政绩卓著,广东人为了感激他的德政,在广庠(即古代的学校)建名宦祠祭祀他。如今,名宦祠已不复存在,而大龙村的孔尚书祠是全中国唯一的孔戣专祠。

拾金还商”,积善成德

孔子四十八世孙从南海迁居番禺沙湾

孔子世家四十七世孔粹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孔元勋是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进士,受迪功郎(注:官名),教授连州,以军功迁朝士大夫、晋朝大夫,擅写文章,诗韵风雅,而次子孔元凯则隐居不仕。

孔元凯与父亲孔粹后来从广州彩虹桥,迁居南海鼎安都磻溪苏坑村(今佛山市南海丹灶镇苏坑村)。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苏坑村村前有一口水井。一日,江西牛商数人途经井旁,天热口渴,就从井里打水喝,把身上的行装卸下休息,走后遗落下金银百余两。孔元凯经过发现,收起来拿回家放好,返回村里静候。过了一会儿,商人回去寻找未果,痛苦得要投井自尽。孔元凯见状,上前阻止,询问核实情况后,把所有财宝物归原主。商人为表感谢,酬谢一半的金银,但孔元凯婉而拒之。他说:“我接受你一半财产,怎么比得上全部拿走呢?”他一再拒绝,商人便再次答谢离去。

次年,商人又回来苏坑村,拜访孔元凯,得知其父未葬,为感恩德,特聘著名堪舆学家厉伯韶先生(赖布衣)点穴报之,并为他们提点:“前起沙龙,离乡即去,遇沙则湾,遇龙则聚。”孔元勋、孔元凯两兄弟安葬父亲之后,称此墓为“阴骘墓”。他们根据赖布衣的提点,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至1163年)迁徙至今天的广州番禺沙湾都小龙村(今大龙村)。

孔耀昌解释道,由于孔元勋、孔元凯兄弟最早由南海迁居番禺小龙,便以其父孔粹作为小龙房之始祖。

南宋宰相崔与之(公元1158年—1239年)告老还乡时访问苏坑村,知道这件事后非常赞赏,认为孔氏父子所积的阴德必将庇荫子孙,后代昌盛,并撰写了孔元凯墓表,后代称南海苏坑村那个井为“阴骘井”。

为了纪念孔氏父子,后人在番禺大龙村阙里南宗祠内修建了一口“阴骘井”。“阴骘”寓意为前任积阴德而惠及后人之意。

记者在阙里南宗祠里看到,那口“阴骘井”至今还在,但并没有使用,而在上面立了一座佛像石碑。

目前,大龙村住着孔子第71世至78世孙,全村孔姓族人约占总人口70%。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前后,大龙村都会举办纪念活动,尊宗敬祖,大摆筵席400多围,盛况空前。

文/信时记者古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