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一碗畲家土泡酒下肚才够年味 十米神秘祖图仅大年初一亮相
■在广州增城正果镇的畲族村,每到春节,村民就自己酿酒。 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摄
“明年要更努力,多赚点钱。”来明辉举起酒杯说出这句祝酒词,这时是2017年除夕的下午5时许,夜幕还未完全降临,但在这个走山路距离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20余公里的畲族村,路上已是空无一人。
在畲族人看来,一家人坐下来吃团圆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节日仪式。
觥筹交错间,来明辉两颊微微泛红,1小时前,他还在自家的酿酒作坊里忙前忙后,生怕哪一阵火没烧好影响了“土泡酒”的味道。
除夕夜,来明辉敞开肚皮喝酒,一年到头他只在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平时难得见上几面的兄弟三人,可以趁这个机会好好聊聊天。来明辉的父亲把酒满上,一饮而尽。饮毕,他抹抹嘴,眉眼弯弯地对着儿子们说:“现在生活好了,大家也赚了点钱,但要时刻记住,你们兄弟妯娌和睦,可比钱重要。”兄弟三人早已成家,但在老父亲眼里,儿子们似乎永远没有长大。
饭还没吃完,来明辉家的第三代——5个熊孩子早已坐不住,扭成一团,叽叽喳喳吵着要去放烟花……
【光阴里的年味】
油角想吃就买,
邻里相助的热闹却不复存在
在坤叔10来岁的时候,畲族村全部村民的生活都很艰苦,要靠木薯充饥,吃不饱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时,“油角”、“硬饼”、“糖丸”就是馋嘴孩子们眼中春节的代名词。大人们在腊月二十以前就开始操办这些零食,由于工序繁多,往往要几家人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今天帮你家先弄好,明天就到我家帮我弄。”坤叔说。
一年之中,小孩们的积极性当属这几天最为高涨,烧柴、洗米,无不唯命是从。坤叔还清楚地记得,手头较宽松的家庭,做“硬饼”时会放比较多的糖,一口咬下去,满口蓬松,糖分足的“硬饼”其实一点都不硬。
这些零食做好之后,会被放到阁楼上,一来防老鼠偷吃,二来也防小孩嘴馋偷吃。这些零食多要等到新年亲戚上门,用作招待之用,小孩们只能趁这个机会大快朵颐,解解馋。
三四十年过去了,以前那种物资匮乏的生活早已成为历史。“油角”等在平日想吃就能买到,人们也不用开油锅炸“油角”了。但在坤叔看来,以前那种邻里之间凑在一起相互帮忙的热闹场景也不复存在,这比“油角”本身更能代表曾经的“年味”。
过地道“畲族年”必喝土泡酒
畲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全国有70多万畲族同胞。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位于增城和惠州市龙门县、博罗县三地交界的罗浮山西麓,是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虽距离镇中心不过20余公里,且全程都是水泥路,但因山路曲折,驱车仍要走40多分钟。目前全村有81户共368人,其中200多人外出务工。每逢春节,外出的畲族村民都要回到大山深处,喝上一杯自制的土泡酒,过一个地道的畲族年。
吓水路穿畲族村而过,该路两边分布着多间酿酒作坊,村民自酿的高纯度白酒,既是畲族特产,也是重要收入来源。32岁的村民来明辉便是其中一家作坊的老板,他们家自爷爷辈起就开始酿酒。8年前,他从父亲手中接过“衣钵”。
还没走进来明辉的酒坊,充斥着米香的酒味便扑鼻而来。来明辉的酒坊,大致分为发酵间、蒸馏间和收集间三个隔间。“从大米的发酵程度到蒸馏的火候,都要靠人来判断。”来明辉一边翻挑着大米,一边告诉新快报记者,畲族村的村民酿酒都靠人工完成,就连蒸馏也必须有专人守在炉灶前烧柴火。而蒸馏冷却出来的酒也要用大圆缸来盛放,这样才能保留原有酒香而不会夹杂有异味。
来明辉的父亲此前曾在村里开小卖部,卖给村民的商品中包括了自酿的白酒。来明辉说,以前大家生活困难,只在逢年过节时才喝酒。“因此,过年的时候喝白酒渐渐成为畲族村的习俗之一”。
不过,村民虽然爱酒却从不嗜酒。来明辉说,村民在上山种树、出田务农之时绝对是滴酒不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除了喝高度数的白酒外,还喝山上各种药材泡的“土泡酒”,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存放着泡酒,“比如金樱子泡酒,有补血等功效”。
来明辉说,酒的品种在增加,但有一点不变的是,村民几乎不喝瓶装酒,只喝手工酿出来的“土泡酒”,“这样的酒喝起来最舒心,也最有年味”。
畲家过年怎能少得了甜糍粑?
除了“小酌”几杯手工酿制的高度数白酒,糍粑也是畲族村民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年近五旬的坤叔是畲族村委会委员,他告诉新快报记者,糍粑从选材到制作工序都极为讲究。先要将糯米煮熟,再放入大石斗里锤烂,“这需要两名大力的青壮男子相互配合”。
在锤够20余分钟后,妇女们就将一整块的糯米揉成小团状。在等待这些糯米团烘干的同时,村民们已经准备好经高温煮融的蜂巢,要趁糯米团还未完全风干之时将蜂巢胶均匀涂抹在其表面,俗称“打蜡”。原来,糍粑在放置晾晒一周后,要放入水中保存,煎的时候才会软。最正宗的畲族糍粑,要用农历七月初七收集的泉水浸泡,相传用这一天的泉水浸泡糍粑,糍粑不会发臭。
坤叔告诉新快报记者,想吃糍粑的时候可将其从水中捞起,可煎可蒸,再加入红糖或食盐,糍粑里面既有糯米的清香,还有泉水的甜润。畲族村人在走亲戚的时候,一定会带上糍粑,它圆圆的形状寓意团团圆圆。
大年初一要“请”出十米祖图
除了吃以外,每年大年初一看祖图,也是畲族村多年来的传统。
畲族村的图腾图案以畲族崇拜的凤凰为中心,外围是畲族村的五大姓氏来、雷、蓝、钟、盘。
关于这些姓氏的由来,宗谱和神话中有记载。相传畲族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驸马讨姓受封,三子分别被赐盘、蓝等姓。而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这一传说在畲族村家喻户晓,世代相传。在畲族村人手中,有一张记录了畲族始祖卫国受赐完整过程的祖图,每年大年初一都会被“请”出来,供村民瞻仰。
坤叔告诉新快报记者,在畲族村的畲族民俗馆落成之前,该祖图一直被放在村内的祠堂。2012年民俗馆落成后,祖图被“请”到了民俗馆内陈列,“大年初一到祠堂看祖图变成了到民俗馆看祖图”。每到大年初一,村中长者就会在这幅长近10米的祖图前,给年轻一辈讲述畲族的起源,以及先祖留传下来的为人处世之道。“这是我们先祖从宋朝末期来到广东以后,就一直带在身边的‘身份证’。”坤叔说,几百年来,畲族没有文字,这些历史多靠言传身教才得以传承,因此会形成大年初一看祖图的传统习俗。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林波 陈琦钿 张小奋 陈红艳 ■专题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海生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汉章 通讯员 吴琨 朱卓东 ■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