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情保春耕,供销农资“行家里手”这样做!

03.03.2020  11:02

春耕好时节,广州黄埔,1340亩优质水稻开耕。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

大洋网讯 党员送肥搬药,专家在线看田……抗击疫情不可懈怠,春耕生产时不我待。目前广州市供销系统正在认真落实广州市委市政府抓好春耕备耕决策部署,强抓农资采购调运,市、区农资公司下沉一线、服务农民。市农资公司负责人、市农资协会会长张经理告诉记者:“在这次疫情大考中,我们供销社做好了各项应对准备,确保农资供应数量充足、价格稳定,服务到位。我们公司1958年成立,现在这一支队伍既是科班出身的年轻人,也是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10多年的行家里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责任做好这件事。

农村农资店保障供应

清晨7点,销售经理小冯已经装好车从天河东圃出发,将一批货送到白云区。农资保供应,运输畅通是关键。春耕农资供应打通“最后一公里”最困难。市供销系统农资经营企业提前做好包括火车、汽车、水路运输等多套应急预案,点对点运输到村、到户、下田,保障农民种地。据了解,市农资公司还组建了“抗疫情保春耕”党员先锋队,春节未过就走向春耕第一线,进村入户为农户送肥搬药。600多个配送门店,17台供销农资配送车每天奔跑在城市与农村的路上。搬运工短缺,大学生销售经理顶上,从装车到卸货,挥洒着他们青春的汗水。

据了解,春节前夕,全市供销社农资企业抗击疫情同时不忘农情监测,预测疫情对运输、人力等对春耕备耕的影响。农时不等人,市农资公司加大组织货源,迅速安排船运,增加储备库存,提前备货备耕。春耕开始,公司立即公开向农村农资店承诺货源充足,保障供应,价格稳定,经营不受影响。

网上备耕成新潮流

记者发现,疫情期间,网上备耕、电商销售、专家在线看田成了新潮流。为减少人员聚集,技术人员清晨独自下地做田间记录,晚上教农户使用微信视频进行病虫害防治。据了解,这几天,供销社微信群被农民刷屏了,每天都有人询问:“怎么才能加入?

助农服务平台(中心)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又一阵地。增城三江供销社助农服务中心一直在忙着给土壤消毒、播种、施肥、打药、送苗,农技人员指导购买种苗的农户分种、铺地膜,协调农机队为几个大户使用机械喷药、耙田。还帮助暂时不能回穗的外地农民工代管种苗,及时秧苗,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人称“辣椒王”的龙叔种植了50亩辣椒,他表示:“只要苗子种下了,就有收获的希望。靠我们农民自身不懂技术、又没办法买农机,好在有供销社帮我们团购化肥、农药、农膜,引入技术服务。

据悉,广州市供销总社连日来多方奔走,指导行业协会申办《民生保供企业资质证明》,联系国家开发银行帮助企业申请春耕农资低息贷款;与村委会协调保障道路畅通,呼吁农民朋友不忘农时恢复生产,要求骨干农资企业建立乡村农资应急配送机制,保数量、保质量、稳价格,筹集口罩等防控物资一批送到农村。

从化这群党员和社工帮卖菜

近日记者发现,一群由党员、社工和当地居民组成的微信群成员天天在群里发布菜品信息,不但有鸡鸭鱼,还有各种蔬菜水果。原来这是广州市大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大家社工机构)的社工,响应广州市城郊街社工服务站党群互助社“增收帮扶”项目,正在从化城郊开展 “增收帮扶”计划。

他们通过党组织、党员、社区居民“多对一”的帮扶形式,为困难群体提供农产品、手工制品助销等服务,而这个微信群是他们日常发布信息以及献计献策、沟通交流的平台。

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在即,农户们也开始加紧种植瓜果蔬菜。但是由于农贸市场正常的交易还没完全恢复,农户们的菜收获后却面临“有菜无市”的状况。

因此,大家社工机构积极响应“增收帮扶”项目实施,一起为这些困难群体搭建平台,帮忙宣传,让更多人来买菜。

项目期间,社工通过村居对接了解困难农户的家庭情况,深入村落入户探访,了解困难农户种植农产品的数量、品种以及商讨销售金额、途径等增收帮扶事宜,历时8个月,项目已成功对接了8户辖区的困难农户家庭。

截至2月25日,项目通过党组织、党员、社区居民“多对一”的帮扶形式,为困难群体提供农产品、手工制品助销等支持,服务惠及721人次,为困难农户助销农产品2000多斤,实现增收11817.9元。

记者了解到,这个项目分为线上线下进行。线上主要通过微信群发布菜品信息,有意向的人通过微信群里通过接龙的形式来预订,并且线上付款。而线下交易频率为一周两次。订购了菜品的居民来到社工站后,由社工按照预付款分发菜品,居民就可以把菜品自提回家。交易完成之后,社工站的社工会把所得资金拿给困难农户。

在社工站的链接下,农户和居民们都达到了“双赢”。居民不用亲自去市场辨别,也节省时间;农户不用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等在小摊前叫卖。

自己反正都要买菜,虽然过来社工站买要跑的远一些,每天要花二十多分钟的路程时间来提菜,但是解决自身需求的同时还能帮到农户增收,我觉得很有意义。”王先生表示。

城郊站的社工表示,“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形成一个帮扶群体、良性循环,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我们想要的”。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涂端玉、杨欣 通讯员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