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课本”考验“最长学期”应变力

09.01.2015  11:14

  茶座

  徐剑锋

  本报7日报道,因为遭遇“史上超长学期”,我市不少学校在上完“2014至2015学年”上学期的课程后,已提前上下学期的课程。由于教材还没有发,不少家长或是动用亲戚朋友到处借书,或是到书店买、上网淘。

  面对“最长学期”引发“疯狂的课本”的窘状,有几个问题如鲠在喉:其一,“最长学期”并非现在才知道,学校在上一学年安排课程和教务时,为何没有充分考虑到课本问题,偏偏到此时才“临时抱佛脚”?其二,提供教材是学校的分内事,岂能把借书的任务推给家长?其三,即便家长书店搜、上网淘、向往届学生借等“十八般武艺”都用上,恐怕也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解决课本问题,且不说课本不一、教材不同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使用时间短又会造成资源浪费。

  毫无疑问,找课本并非“家务事”,既不该让学生费心,也不应由家长买单。面对“疯狂的课本”,只要学校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并不乏解决之道。比如,可以发动上一年级的学生开展教材回收活动;又如,提前与出版社联系,统一订购下学期的教材;再如,根据教学进度,自编并印制简易的教材和讲义进行“过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现课本“疯狂”的尴尬状况,恰恰说明当下的教育工作还缺乏敏锐的超前意识和果断的应变能力。

  我们正在加快打造人民满意教育,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不仅要看教育质量上升了没有,也要看教育作风转变了没有,更要看教育“以人为本”落实了没有。虽说“疯狂的课本”只是“最长学期”的一个小插曲,但也算是给处于改革“深水区”的教育工作上了一课,相关部门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显然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