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老师张浩:先有自由,再谈作品

08.09.2015  14:39

  十年前,为了实现帮父亲买一辆车的愿望,他开始做家教,自创的咨询工作室逐渐壮大成名震东南沿海的快乐学习教育科技集团。十年后,他从快乐学习脱离出来,创立“疯狂老师”,正式涉足互联网教育,开始又一次全新的创业征程。半年内,该项目横扫了全国十多个城市,完成了5轮融资,估值连翻120倍。B轮融资更是获得了互联网巨头腾讯的青睐,独得2000万美金,成为腾讯唯一投资的教育O2O平台。他就是“疯狂老师”创始人张浩。

  十年创业历程,且看他如何站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上,实现教育回归,把握时代脉搏;如何保持着谦逊和乐观,努力从过往的经历中去提炼一种精神和力量。

  十年光阴,低调与疯狂

  张浩是个低调的人,很少接受外界采访,与低调秉性形成对比的,是他执着疯狂做事的精神。对于同行来说,“疯狂老师”在年初上线,半年之内扩张到北京、上海等全国十多个城市,这样速度让人震惊,但对团队来说,却是意料中事。每天深夜的上海张江金蝶软件园,整栋楼唯一灯火通明的一定是“疯狂老师”。一伙蕴含巨大变量的人,获得了IDG资本合伙人章苏阳、腾讯副总裁吴宵光,创业家董事长、黑马学院创办人牛文文等大咖纷纷青睐,但他们最热衷做的事情,居然是捧着盒饭、彼此大声叫板,没有老板没有下属,整个团队都像打鸡血似地打磨商业模式。

  从线下培训转型到线上教育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张浩做了十年的中小学课外教育,从2005年,就读厦大研二的他开始创立一个线下的课外补习品牌“快乐学习”,2015年,基于对未来的判断,他形容自己“做了一个极其粗暴的决定”,离开了自己创办了十年的、净利润几千万的快乐学习,建立了“疯狂老师”品牌。这十年间,他对整个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洞见,就是在未来三到五年,那些基于工业时代思维所形成的大型培训机构,将逐渐被肢解掉,老师将从里面释放出来,由依附于机构生存转变为平台化生存模式。这也恰恰标志着整个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几百万从业者,第一次拥有了构建个人自品牌的机会。

  对于张浩来说,这一切意味着要么被颠覆,要么颠覆别人。这十年的线下沉淀、五年的商业形态洞见,就是为了让他在最合适的时机迅速爆发。如果传统线下教育的发展速度是1的话,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速度就必须是10,“我们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只能全力死磕。”他很快找到了PPTV的创始人姚欣来引领整个产品和技术团队,再把十年教育的沉淀往上加,“疯狂老师”成为了当下所有同类产品最互联网化又最懂教育的公司之一。

  再低调也不能阻挡腾讯对它的关注。“腾讯能给疯狂老师带来什么?第一是品牌背书,没有老师不知道腾讯是谁;第二是技术支持,家教O2O如果像打车软件一样迎来用户增长爆点,腾讯强有力的技术团队能处理高并发的难题;第三是用户共享,QQ和疯狂老师的用户群体高度重合,不排除腾讯未来把2亿用户群体的端口开放给疯狂老师的可能性。

  横扫千军,理想与情怀

  尽管张浩经常调侃自己,“颜值越高,责任越大”,但十年的K12经验让他懂得:教育不同于其他服务,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家长、学生无力承担平台试错的成本。在团队做市场调研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类似淘宝的教育O2O平台,把尽可能多的老师汇集到平台之上,却没有设定任何门槛和标准,学生和家长仍然面对着师资良莠不齐的等判断难题。

  张浩想到了《三体》小说中毁灭星系的二向箔武器。如果“疯狂老师”还做机构,就是在同一个维度上来跟数以千计的培训机构竞争。但如果跳出这个维度,把机构取代,变成平台,重构生产关系和价值分配方式,那将会所向披靡。

  互联网的本质实际上是去掉无意义的中介,提供大数据,实现强链接。因此,在“疯狂老师”平台上,家长和老师之间基于信息的透明和对称,自由的在平台上进行交互,家长可以通过科目、年级、教师级别、乃至性别进行筛选,辅导结束后用户还能对老师进行评价。随后,每个老师的授课价格放开,由市场决定,对优秀老师的收入不设上限。

  在这种开放的平台上面,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很快让一个好老师的价值体现出来。而一个老师只有先实现了自由,才能有资格谈作品。

  “我出身于教师世家,非常了解教师这个群体。作为一个老师,只有让他可以安安静静地做老师,最后受益者才是家长和孩子。所以我们坚定的选择服务于老师。我们只跟优秀的老师打交道,一切的努力就是放大老师价值,让他们更受尊崇。

  优秀教师资源其实是极其有限的,直到今天,“疯狂老师”负责评估老师的专家团依然觉得标准残酷而苛刻。有面试者说:“这是我遭遇过的最犀利面试,前后有十几个人参与了考评环节,乱翻轰炸十几个小时,最后还面临着特级教师的一票否决制。结束后我感到整个人都被掏空了。”但他也承认,这种对教学的极致苛求让他觉得安心:“想要强大,就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业界有一个段子,叫“防火防盗防张浩”,因为“疯狂老师”每登陆一个城市,同行们都鬼哭狼嚎:有临时调整例会的,有联合发表抵制声明的,但这极难阻挡机构内的教师纷纷“转投敌营”。毕竟,谁都渴望自己能和一群最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高手过招,切磋之后水平共同提升,组建中国最优秀教师社群。对于张浩来说,“让大量的老师基于自由的平台,拥有自品牌,名师价值得到充分尊崇和体现。基于数字沉淀和个人品牌的好老师将驱除烂老师,教师群体被逐渐净化——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坚持的使命。

  百万平台,物质与精神

  十年前,张浩的父亲还是名小学老师,冬日严寒骑着单车上下班,浑身冰凉,这让还在读研的张浩决心在父亲退休之前,挣十万元钱,给他买一部车,那一年他开始创业,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不是十万,而是一百万。

  对于教育或者教师,总有人说“谈钱就俗气了”,但任何人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的教育培训行业,大量教师只是课外辅导链条上的一颗螺丝钉,他们没有多少选择权,授课收入的大部分也要被机构截留,禁锢的生存状态其实让老师活得很憋屈。

  张浩就是要打破这种枷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教育是一种人对人的关系,教师的生活状态本身就是学生心中最好的教科书。

  身兼教师和创业者的张浩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并不避讳追求财富的积累和放大,因为他知道,实现了财务自由,时间自由,进而才有可能实现个人的精神自由。他选择了宜信财富,接受专业理财师对其进行的全面理财评估分析,从而更游刃有余实现时间、财富、精神三者之间的平衡。

  理财并不仅仅是与金钱打交道,一个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要根据客户的需求、目标、风险承受能力等均衡考量,制订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要灵活掌握多种投资组合方式实现收益回报;要将财富增值与个人事业紧密结合、合理契合……张浩自己都没想到,宜信财富的经营模式居然给了自己很多灵感。

  “我常想,一个好老师的价值边界在哪里,不是年薪十万三十万五十万,不是八十万,甚至不是年薪一百万,应该是没有价值上限。‘疯狂老师’要做的,就是老师的‘经济人’和‘财富管理机构’,维护一个优秀老师应有的尊严。

  越是实现财务自由,越有精力关注自己的内心沉淀。当一个人遵循内心行事,就意味着一次次对原我的瓦解和新我的构建。在创业者的世界里有两种人,一种没有主见地跟随同行,另一种坚持追求心目中的理想产品,对它付出深切的情怀。慢慢地,这个产品就成了作品,甚至拥有了超越自己生命的意义。让4000万学生选择“疯狂老师”,100万老师在平台上自品牌生存,先有自由,再谈作品。这就是张浩对于未来的想象。